根尖周囊腫與牙源性囊腫的鑑別診斷

根尖周囊腫與牙源性囊腫的鑑別診斷

含牙囊腫

含牙囊腫佔頜骨真性囊腫的24%,恆牙發病率僅次於根尖周囊腫,位列第二,乳牙罕見。多見於20~30歲未萌恆牙、智齒、多生牙或牙瘤。75%發生於下頜,下頜第三磨牙發生率45。7%,其次為上頜恆尖牙、下頜前磨牙、上頜第三磨牙。A。Dhupar 等報道,上頜前磨牙含牙囊腫發生率僅2。7%。多為單個囊腫,雙側極罕見(除外發育綜合徵、全身性疾病或某些藥物所致)。

A。 Dhupar等總結1943-2017年的英文文獻中,僅30例雙側含牙囊腫報道,其中3 例為上頜骨,24例為下頜骨,3例為上、下頜骨同時發生。口內可伴有缺失牙或多生牙,囊液為草黃色或草綠色清亮液體,顯微鏡下見膽固醇晶體。X線片表現為頜骨透射區內含有牙冠,牙根多未完全形成。大體標本可見囊壁附著於釉牙骨質連線處。

腺牙源性囊腫  腺牙源性囊腫是一種良性、罕見的牙源性發育囊腫。Magnousson 等報道,在5800例囊腫病檢結果中,僅7 例為腺牙源性囊腫。多見於45~50歲,70%發生在下頜前部,直徑從1 cm至不同大小。囊液通常為水樣和低粘度液體,X線片表現為濾泡狀透射影,單房或多房,界限清楚(硬化邊緣)。

小病變無症狀,大病變可有區域性膨大、疼痛、感覺異常、繼發感染。建議拔除受累牙,隨訪至少3~7年。本病有區域性侵襲性,複發率較高,須與牙源性角化囊腫、造釉細胞瘤、根尖囊腫相鑑別。

因此建議術前活檢,明確診斷。

根尖周囊腫與非牙源性囊腫的鑑別診斷

鼻顎管囊腫  鼻顎管囊腫是最常見的非牙源性囊腫。佔非牙源性腫瘤的1。3%~4。2%,30~40歲男性較多見。較小的侵襲性,低複發率,自限性生長。Grossman 等報道,在2905例囊腫中,根尖囊腫佔61%,含牙囊腫佔25。3%,牙源性角化囊腫佔7。2%,鼻顎管囊腫佔2。2%。臨床表現多為切牙乳頭區隆起,大小不一,邊界清晰。

X線片表現為雙上中切牙牙根之間或後方的圓形或心形透射影。最佳治療方法為手術摘除,確診需病理檢查。

異位腦膜瘤  異位腦膜瘤為罕見病,全球僅有8例報道(2例上頜骨,6例下頜骨)。老年女性多見,影像學檢查無特異性,用來了解腫瘤與頜骨的關係,同時排除惡性病變。常手術摘除。對於頜骨的不明損害,應做活檢。

病例一

基本資訊患者譚某,男,54歲。

主訴  發現硬顎前部腫塊10余天。

現病史  10天前發現硬顎前部腫塊,無明顯疼痛。曾於當地醫院就診,穿刺有膿,診斷為“囊腫並感染”,口服消炎藥後腫物縮小。患者2年前騎車時不慎摔倒,磕斷上前牙,未治療。

既往史  無特殊。

口內檢查  11唇側牙面見釉質裂紋,牙冠色暗黃,鬆動Ⅰ°,電活力測驗無反應。12牙冠中1/3橫折,牙冠色暗黃,鬆動Ⅰ°,電活力測驗無反應。13牙色正常,電活力測驗正常。11~13顎側黏膜膨隆,觸之波動感,無觸痛。穿刺見淡黃色囊液,內見極細的閃亮顆粒,曲面體層片及CBCT如圖1所示。

根尖周囊腫與牙源性囊腫的鑑別診斷

根尖周囊腫與牙源性囊腫的鑑別診斷

圖1 病例一初診片,A 為曲面體層片;B 為CBCT 軸面;C 為CBCT 矢狀面;D 為CBCT冠狀面

臨床診斷  11、12根尖囊腫。

治療  所有操作均在上橡皮障後,顯微鏡下完成。11、12顎側開髓,見大量囊液溢位。兩者均為單根管,12工作長度19 mm,11工作長度21。5 mm(平洞緣)。Reciproc單支銼25#、ProTaper手用銼30#根管清理,蒸餾水超聲蕩洗3小時。至根尖滲出液明顯減少時,拭乾根管,封氫氧化鈣糊劑。

複診  4天后複診,去暫封物及根管內氫氧化鈣糊劑,拭乾,12髓腔內見反光液麵,11無滲出液,1%次氯酸鈉超聲蕩洗2 h,至12根管內無滲出,拭乾根管,再封氫氧化鈣糊劑。2周後再次複診,11、12根管內無滲出液,試尖(圖2)合適後,5。25%次氯酸鈉沖洗,Nd:YAG鐳射消毒,乾燥根管,AHplus糊劑+熱牙膠垂直加壓充填根管,流動樹脂封閉根管口,冠方髓腔Z350A3色充填,調拋光。3月後複查CBCT,根尖陰影明顯縮小(圖3)。10月後複查CBCT,根尖僅少許陰影(圖4)。

根尖周囊腫與牙源性囊腫的鑑別診斷

圖2 病例一21、22試尖片

根尖周囊腫與牙源性囊腫的鑑別診斷

圖3 病例一術後3月

根尖周囊腫與牙源性囊腫的鑑別診斷

圖4 病例一術後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