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側蒼白球電生理特徵可預測梅傑綜合症深部腦刺激治療效果

梅傑綜合症(Meige syndrome,MS)是一種罕見的顱頸部節段性肌張力障礙,症狀通常發生於成年期,且女性較男性發病率高(比例約為1。6:1~3。3:1)。患者會出現睜眼困難、眨眼次數增加、精神障礙等症狀,生活、社交等方面往往會受到嚴重影響。MS早期治療方式包括口服藥物(如抗膽鹼能藥、多巴胺拮抗劑等)和肉毒素-A區域性注射。但部分患者對口服藥物反應差且副作用明顯,長期反覆的肉毒素-A區域性注射還會產生抗藥性。對於這部分藥物難治性MS患者,深部腦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較安全有效的替代治療方案,較常用的刺激腦區為內側蒼白球(globus pallidus internus,GPi)。以往個案研究中,GPi-DBS治療效果存在個體間差異,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刺激靶點位置的差異,但該說法有待證實。對於刺激靶區附近神經電生理活動特性的研究極為有限,進一步阻礙了人們深入理解MS病理機制以及DBS治療機理。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亮研究組與合作者基於雙側GPi-DBS MS患者群體上的研究發現,同治療效果差的患者組相比,治療效果較好和最好的患者組其DBS刺激靶點位於內側蒼白球的後腹側(圖1-A),其DBS靶區附近神經元的平均發放率更高(圖1-B)。該研究表明,在MS治療中,內側蒼白球后腹側電刺激可能有更好的治療效果,較高的神經元動作電位可作為生物標記物指導手術過程中的DBS電極靶點選擇。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Brain Stimulation。該研究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北京市科委腦認知與腦醫學專項和中科院交叉創新團隊專案等的資助。

內側蒼白球電生理特徵可預測梅傑綜合症深部腦刺激治療效果

圖1 (A)不同療效組DBS刺激觸點在GPi長軸上的分佈。y軸上的0表示GPi長軸最前端,y軸上的值越大,表示DBS刺激觸點在GPi越靠後端的位置 (B)不同療效組的GPi神經元平均發放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