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黃連黃柏”在兒科的幾點應用

“三黃”即黃連、黃芩、黃柏,是兒科臨床上常用的三個藥。

我們談到小兒用藥慎用苦寒攻伐之藥,為什麼又說“三黃”為兒科常用之藥呢?

我們說任何事物都要去辨證地分析,既要看到它的正面又要看到它的反面,觀其全貌,才能運用自如。

01

“三黃”的特點

三黃的共性:性味均為苦寒,都具有清熱瀉火功能,分別適用於火毒燔灼的疾病;苦又能燥溼,燥為火之性,故可用於溼熱之病。三者都入脾胃經,以除溼熱,因此都能治療胃腸疾病。

各自的特性:從具體歸經來看,黃芩入心、肝、膽、肺、大腸經;黃連入心、胃、大、小腸;黃柏入腎、膀胱、大腸。

從功能主治看,黃芩善清上焦火,並有清熱安胎止血之性;黃連能瀉中焦火,擅清心除煩;黃柏善清下焦火,能退下焦虛火。

故黃芩最善清氣分之熱,並由肺而下通三焦,下輸膀胱,以利小便,因其入肝膽經,所以,往往用來治療少陽寒熱往來之證。

黃連善入心以清熱,心中之熱清,則上焦之熱皆清,故善治眩暈、目疾腫痛、丹毒、口舌生瘡、心火亢盛、煩躁不寐等證。對於溼熱鬱於心下,而作痞滿,如我們常見的黃連瀉心湯等。

黃柏因其水液濃稠而滑,故能直入下焦。對於骨蒸潮熱痿軟等證,李士材雲“黃柏苦寒,沉而下降,為足少陰足太陰之劑。”

由於黃連、黃芩、黃柏三者的性味均屬苦寒,有其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擅長的一面,舉凡火毒燔灼而出現的各種證候,用之得當,往往一劑知,二劑已收到立竿見影之效。

但是,三藥畢竟是苦寒之品,有其傷陰敗胃不利的一面。所謂“苦燥傷陰,苦寒敗胃”。對於脾胃素弱的小兒,用之慎,量一定不要大。

小兒稚陰未長,稚陽未充,形氣不足,臟腑脆嫩,一切大苦大寒、大辛大熱和有毒峻厲的藥,都可戕賊生氣,所謂“辛熱足以耗損真陰,苦寒能伐生生之氣。”

所以小兒用之,一定要掌握其劑量,合理配伍,發揮三藥的優勢,制其不利的一面,會達到理想的要求,取得很好的效果。

02

三黃的臨床應用

1

時行熱病

三黃是治療熱病的聖藥。用藥條件必須在表邪已解,裡熱毒熾,或在表裡俱熱的情況下方可應用,熱病初起,無汗身痛,不宜用。

舉一個三黃同時配伍的方劑治療時行熱病:黃連、黃芩、黃柏加石膏、山梔、淡豆豉、麻黃、生薑、大棗、綠茶,實質為黃連解毒湯合梔豉湯加味組成。

黃連解毒湯中黃連瀉中焦之熱、黃芩瀉上焦之熱、黃柏瀉下焦之熱,山梔通瀉上、中、下三焦,四藥共成解毒之劑,梔豉湯可以宣瀉除煩,加石膏則清瀉裡熱的功能更強,麻黃、生薑、大棗、綠茶在三黃石膏湯的配合之下,成為辛涼解表之劑,發汗逐邪,清瀉表熱。

用治時行熱病,表裡俱熱,煩躁不安,口中大渴,面赤鼻幹,兩目紅赤,無汗,身體拘急,脈象洪數;甚或譫語、躁狂、衄血、發斑等,每獲良效。

2

痢疾腹瀉

痢疾和腹瀉形成的原因很多,有溼熱或寒溼之邪,侵入腸中,絡脈受傷而成,有飲食不潔、宿食停滯,礙於腸胃影響運化而成,有脾氣虛弱或腎陽衰微,命火或微,陰寒極盛而成。

所以,臨床既有寒熱之分又有虛實之分。而三黃所適宜的痢疾和腹痛,均以溼熱或火毒蘊於腸間,傳導失常所形成的熱痢和熱瀉為宜。

如《宣明論》的芍藥湯用以治療溼熱下痢,方中所有芩、連都清熱解毒燥溼;而用芍藥、甘草、當歸可以和營,以治膿血,木香、檳榔行氣以除後重,佐肉桂一味,以除芩連苦寒之偏,這是一張清洩溼熱,調氣治痢的專方。

又如治溼熱下注的葛根苓連湯,方中亦有芩、連可以清熱解毒止痢,葛根解肌、昇陽止瀉。

伍以芩連,則能充分發揮清陽明裡熱之效,甘草調和諸藥,用治小兒身熱腹瀉,往往一劑知,二劑已,是一張較好的清熱利溼止瀉方,臨床用之,效如桴鼓。

治溼熱下利赤白的白頭翁湯,藥僅四味,確有強大的清熱利溼止瀉功效。

從這幾張方子我們可以看出:痢疾和腹瀉,大多配有黃連,可見黃連功效最好。

我在臨床治療痢疾和腹瀉時,多以黃連為主藥,黃芩協佐,黃柏用得較少一些。三黃治熱痢熱瀉,療效顯著,久經證實,但臨床切不可濫用、取快一時,中病即止,以免損傷小兒之脾胃臟器。

3

吐衄出血

三黃本無直接止血之功,因血得熱妄行,三黃既能清熱瀉火除去出血的原因,從而即可收到止血的效果,所以三黃適應熱迫血行這一類的各種出血證候。

黃芩在清熱止血方面,我每多用之,比較偏愛此藥。

如張景嶽治療咯血,運用茜根散,黃芩可以清熱止血,側柏葉、生地涼血止血,阿膠和茜草可以活血化瘀,甘草和中解毒。

《醫宗金鑑》治療小兒衄血,內熱火盛者,用四物三黃瀉心湯,其中四物調血理血,芩、連合用,可以苦寒清熱瀉火,配以大黃,疏降火逆,以治衄血吐血,每獲良效。以四物三黃瀉心湯,熱盛吐衄功最良。

黃連除與黃芩配伍治療吐衄出血外,亦可單用治療胃熱上衝,如牙痛、齦腫出血,口唇潰瘍、唇風,我常用清胃散加減治療。

因為上述症狀都屬於脾胃,只有脾胃熱上攻,牙痛、齦腫出血,口唇、舌、頰、腮都已腫了,已經向外發了,所以就要用瀉火的藥物,用黃連瀉心胃之火。

原方中黃連量僅為六分,對於小兒更應小量,因為黃連畢竟為苦寒藥。

我們常說:“諸痛瘡瘍,皆屬於心”,需要瀉心火,消瘡瘍,它用的是黃連、當歸,取當歸養血和血。

熱盛,單用黃連還不行,血分之熱還未除,所以在用苦瀉的同時用了丹皮,丹皮能夠涼血散瘀,以上兩藥互相配伍,然後加上生地、當歸作為主藥,涼血清心,同時當歸養血,這兩者合起來,著重是因為治療的不僅是痛,還有腫,潰爛及出血;

在這基礎上,還用了火鬱發之的升麻,散陽明之火,火升熱降,諸症可出可除,臨床用治胃火牙痛出血者多效,至於黃柏,在《普濟方》中有單用以治下血。

三黃可以清熱止血,早已眾口皆知,但三黃涼而抑遏,易生瘀血凝滯,苦寒敗胃之後患。

但小量的苦寒味可以健胃,包括大黃在內,量小時,對於腸胃溼熱消化不好,大便不正常,飲食不好,用苦寒藥清熱燥溼,能夠解決腸胃的溼熱,可以恢復胃腸的功能。

4

小兒汗證

汗是人體的津液,存在於體內陽分的為津,陰分的為液,排洩體外的就是汗。

小兒汗證,一般以自汗和盜汗二候為常見,陽虛多自汗,無故而汗出;陰虛多盜汗,盜汗屬陰,多於睡中冷汗自出,醒後自止。

古人云:“汗為心液”。汗出雖多虛證,但在臨床亦為實候的表現。

如裡熱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口渴引飲,汗出如蒸,肌膚灼熱,脈象洪大,則為陽明經熱,熱蒸而汗出。

心火盜汗者,睡則汗出,身熱多煩,舌紅溲赤,大便艱難,則為熱搏於心,迫液外瀉。

小兒汗出,根據臨床觀察,有不少病例是屬於溼熱內壅,逼汗外出,故在治療方面,並不像成人那樣以養陰清熱為主,也不是偏重益氣固表。

應用三黃較為適宜,方如當歸六黃湯,這是一張通治陰虛內熱及三焦實熱而引起的自汗和盜汗的方子,方中當歸、生地滋陰養血;三黃通瀉邪熱,黃芪固表強衛,補氣止汗。

三黃治療汗證,在辨證準確的情況下,療效顯著。但應時刻不忘其苦寒敗胃,脾胃虛弱,火不甚者,用之需慎。

三黃尚有其他作用,治嘔吐痞滿,三黃本非止嘔藥物,嘔吐原因,有的由於溼熱淤滯中焦,或火熱上迫,胃失和降所致。因為三黃性味苦寒,能夠清熱燥溼,間接收到止嘔之效。

如《溫病條辨》運用芩連配鬱金、豆豉治療陽明溼熱,乾嘔口渴;《溫熱經緯》黃連配蘇葉治療溼熱嘔惡。三黃相比,黃連的效果強於黃芩,黃柏很少用於止嘔。

我在臨床使用,以黃連用之廣泛,藿香黃連竹茹湯清熱止嘔收效確鑿,這張方子在以後的嘔吐篇中將要講到。

黃連止嘔不僅用於熱嘔,也可寒盛嘔吐起治療作用,我們可以在方中加入一些溫中止嘔的藥物,如干姜、半夏等,少佐黃連,可收到治療效果,這是一種反佐的方法。

痞滿,是一種胃脘胸悶氣機不暢的自覺症狀,多於溼熱淤滯胃脘,可伴有嘔逆,此時芩連基本適用,這時需加入辛香之品,收效更好,如《傷寒論》方,半夏瀉心湯,這是一張“辛開苦降”的方子。

此外,三黃在小兒疾病中,可以廣泛應用,用之當,效如神,否則弊病叢生,貽害無窮,李時珍諄諄告誡:“然必少壯氣盛者,用之相宜,若中氣不足而邪火熾盛者,久服則有寒中之變。”

版權宣告

· 本文摘自《劉弼臣用藥心得十講》,劉弼臣主編,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1,轉自肖相如頻道。轉載請註明出處。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於傳播和學習交流之目的,並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絡。

更多推薦

【收藏】106條!張錫純用藥總結

虛!虛!各種虛如何調?不看此文你都不知道自己調錯了!

中醫治面板病用藥法則!!!(簡捷)

功能性子宮出血的辨治經驗

四時感冒之良方!轟動一時的名方!

當代面板名醫治療蕁麻疹的驗方秘方欣賞

治好眼睛的兩味藥,請收藏!

好物推薦

經典學習

感謝您抽出

· 來閱讀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