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瘤夾閉術後,併發症的觀察及處理

腦動脈瘤是由於顱內動脈管腔的侷限性異常擴張而形成,主要是動脈管壁區域性缺陷和管腔內壓力增高而發生。顱內動脈瘤出血佔腦血管意外中的第3位,僅次於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可見於任何年齡。當前治療腦動脈瘤最經典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顯微開顱動脈瘤夾閉術。

動脈瘤夾閉術後,併發症的觀察及處理

腦動脈瘤開顱夾閉手術是高風險手術,存在1%~3%術中死亡率,10%~15%致殘率。若手術比較順利,患者預後均較好。部分患者因動脈瘤破裂出血較多,即使手術順利,術後同樣可殘留部分併發症情況,出現偏癱、失語、長期昏迷,嚴重者可成為植物人。程度較輕者積極進行康復鍛鍊,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但比較嚴重者可留下永久性併發症。

腦血管痙攣

腦血管痙攣是動脈瘤術後嚴重的併發症,其發病高峰期為出血後3~10 d,2~4 周後逐漸減少。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後腦血管痙攣發生率為20%~80%,其中症狀性腦血管痙攣的發生率是10%~40%。

術後常規靜脈泵入鈣離子拮抗劑尼莫地平(2~4 ml/h)。在病情穩定情況下,可行腰椎穿刺術或腰大池引流術以釋放血性腦脊液,減少下腔出血對顱內血管刺激,預防腦血管痙攣。

術後如患者出現頭痛、意識障礙、肢體麻木、偏癱、失語等症狀,提示腦血管痙攣的可能性比較大,早期發現、早期干預,對患者的預後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顱內血腫

顱內血腫嚴重影響病人預後,常見原因為術中止血不徹底。

如患者術後長時間麻醉未清醒或麻醉清醒後又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或意識、肢體活動障礙,應當高度警惕顱內血腫的發生,繼續及時的複查CT,必要時做好血腫清除術準備。

腦水腫

術後腦水腫是導致患者病情惡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術後3~5 d 為腦水腫高峰期,早期表現為顱內壓增高。

一般選用20%甘露醇、速尿、人血白蛋白等藥物減輕腦水腫,但應注意藥物不良反應,避免單次大劑量應用甘露醇,同時注意檢視甘露醇有無結晶,以免引起腎功能損害、電解質紊亂等不良後果。控制輸液速度及量。

術後絕對臥床24小時,對手術後未清醒者,墊高頭部或將床頭抬高10~20度,以利靜脈迴流,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

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神經外科患者尤其是存在運動功能障礙者,術後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為19%~50%。

術後早期輔助肢體活動,早期康復介入,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鼓勵病人儘早下床活動。臥床的病人給予雙下肢按摩及功能鍛鍊,避免下肢靜脈穿刺輸液,穿彈力襪。

癲癇

癲癇是開顱術後較為常見的併發症,可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加重腦水腫,嚴重者可引起顱內壓驟高導致腦疝發生,預後差。

術後常規給予苯巴比妥鈉(但其對患者意識狀態有所影響)或丙戊酸鈉等預防癲癇的發生。

保持環境安靜,穿寬鬆舒適的衣物,預防高熱感染,避免癲癇誘發因素。癲癇發作時,立即將患者頭偏向一側,鬆解衣釦,吸氧,建立靜脈通路,及時予以抗癲癇治療。

感染

切口或顱內感染一般發生在術後3~5 d,通暢表現為高熱,切口出現紅腫、疼痛、皮下積液等。顱內感染髮生率為1%~12%,以手術後3~7 d 為最多。外科熱消退後,患者出現發熱、畏寒、頭痛、腦膜刺激徵陽性等時,應當考慮顱內感染。

密切觀察患者體溫變化情況,可以應用採取34~36℃溫水擦浴促進降溫,持續高熱者給予冰袋或冰毯物理降溫。

電解質紊亂

下丘腦損傷或缺血時會導致電解質紊亂,出現高鈉血癥或低鈉血癥等。

術後密切監測電解質變化,準確記錄24 h 出入量,給予高鈉飲食,靜脈補充高滲鈉等措施及時糾正。

認知障礙

部分動脈瘤術後易併發認知障礙,尤其是前交通動脈瘤其嚴重影響著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如進食、穿衣和如廁)及各種社會活動的獨立性。

此類患者需加強看護,及早進行認知功能訓練如簡單的識物、數字、語言、及日常生活簡單推理訓練等。

加強癱瘓肢體功能鍛鍊

病情不穩定的患者,對癱瘓肢體加強按摩,應當注意癱瘓側肢體功能位的擺放,待病情穩定後,加強患側肢體主動及被動功能鍛鍊,防止肌肉萎縮及足下垂,保持肢體功能位置。

定時翻身、叩背1~2小時一次,按摩受壓處面板,保持床鋪平整,無皺褶,無渣屑,對汙染被服及時更換,預防壓瘡的發生。

其它

視力障礙者注意防跌倒墜床,用物放置患者易取處。煩躁不安者加床檔保護,適當約束,必要時應用鎮靜藥物,注意藥物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