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中醫“下病上治”理論來治療痔瘡

每天瞭解一點痔瘡知識

利用中醫“下病上治”理論來治療痔瘡

1、什麼是“上病下治”、“下病上治”?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是中醫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本著整體觀念,結合人體臟腑、經絡、九竅、表裡上下,以及氣血執行之間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的關係而確立的治療大法。

所謂“上病下治”,即上焦(有時指中焦)及偏於體表上部的一些病症採用調整中焦、下焦為主作為治療的手段和方法;而“下病上治”則為下焦(有時指中焦)或是偏於體表下部的一些病症,採用調整上焦或中焦為主作為治療的手段和方法。

舉例來說,咳喘患者如果單從臨床證候的表面現象分析,它似乎是與上焦肺臟最有關聯,但是中醫認為有不少虛證咳喘,用普通降逆平喘治肺的方法每每乏效,而須用溫腎攝納等治下焦的方法處理,這就是“上病下治”法。

又如小便不通明明是下焦膀胱的證候,但在臨床上有時採取通利小便的方法不能奏效,而用開肺氣或補中氣等治理上焦、中焦的方法,居然獲得顯著效果,這就是“下病上治”法。

2、如何利用“下病上治”理論來治療痔瘡?

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54953部隊衛生隊的張效林、程自良、申玉忠等根據中醫理論經絡學說,在上肢循經取穴,以小劑量藥物穴位注射治療各類各期痔瘡,取得滿意療效。

治療方法

①取穴:循手太陰肺經,在尺澤穴與太淵穴的連線上,用雙手拇指指腹交替按壓,在被壓點上出現膚色變色,凹陷或顯示有指紋的就是本穴,暫命名為痔瘡阿是穴。

注:為了便於初學者容易掌握取穴方法,根據我們臨床數百例取穴部位的觀察,痔瘡阿是穴的具體部位,在手太陰肺經尺澤穴下三寸為痔瘡阿是一穴,太淵穴上三寸為痔瘡阿是二穴。

②治療:取5毫升注射器一具,選用齒科5號麻醉針頭,選用複方丹參(2毫升)或654-2(10毫克)的混懸液,病人取坐位或仰臥位,區域性面板常規消毒,針刺入後,患者有痠麻脹感,多數患者針感向下放射至拇指、食二指,抽無回血後,緩慢推注藥液,每穴每次各注0。5毫升(兩穴),左右兩側隔天交替注射,每天一次,五次為一療程,對照組110例,單純採用針刺捻轉手法,留針30分鐘。

③反應及處理:常見反應偶有暈針,按暈針處理,40%病人有口乾、面紅,是654-2藥物反應,可在40分鐘後消失。

④其它治療:一般不配給其他治療,如伴有肛裂可給肛裂軟膏(自配),便秘者可給導瀉藥物,脫肛者,可用丁字帶固定。

⑤禁忌:孕婦禁忌。

結果:

①療效標準:

治癒:便血,疼痛消失,指和吸收;

好轉:症狀明顯改善,痔核明顯縮小;

無效:症狀無改善,痔核同前。

②治癒518例,有效40例,無效22例,總有效率96。2%。

③治療結果表明:內痔Ⅰ、Ⅱ期,血栓外痔有明顯的療效,混合痔、炎性外痔、靜脈曲張外痔療效較好,環狀痔、內痔Ⅲ期、結蹄組織外痔療效次之。

典型病例:

例一:吳XX,男,37歲,某運輸公司幹部,1986年10月23日來診。患外痔6年,時好時犯,近5天加重,疼痛難忍,曾在XX醫院診為血栓外痔,住院5天保守治療未見好轉,轉來採用本法治療。

症見精神欠佳,痛苦面容,行走艱難,坐時疼痛加重,只能伏臥床上。局檢胸膝位,3點上有一紫黑色腫物質硬,觸疼,約3*4釐米大小。診斷:血栓性外痔。

治療:第一次穴位注射後,疼痛減輕,第二次症狀基本消失,經六次治療,痊癒出院,隨訪一年未復發。

例二:陳X,女,34歲,某公司職工,1986年11月4日來診。患內痔13年,經常大便乾燥,便血,時多時少,經區醫院診為內痔,曾服化痔丸,外用痔瘡膏等藥物治療為能見效,轉來我院治療。

症見面容淡黃,精神欠佳,來診時正遇便血加重,便後肛門部有異物感,可在10分鐘後自行還納,無疼痛。胸西位局檢見齒狀線以上11點上有一紫紅色腫物隆起約2*2釐米大小。診為內痔Ⅱ期。按本法治療:第一次後,便血消失,大便通暢,四次後痔核消失,隨訪一年無復發。

穴位注藥治療痔瘡,是中醫肺主皮毛,肺與大腸相表裡,下病上治,左病右治的理論為基礎,在病人上肢手太陰肺經的痔瘡阿是穴上注射活血化瘀,改善微迴圈的複方丹參及654-2藥液,利用針刺和藥物的雙重作用,達到治療痔核的一種治痔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