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易怒、偏執、自以為是……這些性格的背後,是什麼原因?

人格障礙的罹患率非常高,有大樣本研究顯示人格障礙患病率為3%到10%(《沈漁邨精神病學》第6版)。

可是國內臨床中,絕大部分精神科大夫對人格障礙瞭解不多,缺乏識別的意識和能力,導致患者的人格異常往往被忽略、漏診。

我們採取的是多學科診療模式(MDT),在精神心理障礙的診療上非常注重人格異常的識別和干預。

我們發現,大部分抑鬱症、雙相障礙青少年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異常。尤其是偏執型人格最常見,敏感、易怒、容易把別人的好意當壞意;但當他們情緒有所平復、認知有一定理性時,又能意識到自己的不當。

如果病情繼續發展,人格異常得不到及時干預,他們很容易發展成偏執型人格改變;如果超過了18歲,又達到了症狀標準,甚至可以診斷為偏執型人格障礙。

可很多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異常沒有意識,也不懂怎麼去處理、應對這種情況。一不小心更容易激怒孩子,惡化親子關係、惡化病情。

主流精神醫學和心理學認為,人格障礙一旦形成,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的效果都有限,很難完全糾正患者的人格異常。

我們的深度催眠下臨床心理干預,雖然可以大幅度緩解人格改變、甚至人格障礙,但目前技術難以複製,只能服務少數人。

而且,這個技術的效果也要看患者的配合程度,如果青少年的人格偏離很嚴重,非常自以為是、缺乏自我反省能力,難以與催眠治療師建立信任關係的話,那心理干預也很難展開。

所以,人格改變和人格障礙的預防就顯得非常、非常重要。父母至少要從以下2方面避免孩子出現偏執型人格障礙。

第一,父母要學習科學的精神心理學知識、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避免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

偏執型人格之所以敏感、多疑,難以信任別人,主要原因之一是成長過程中遭受了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長期處於負性情緒下,容易災難化思維,總忍不住擔心自己受到傷害。

而這些疊加性心理創傷往往有不小的部分來自於原生家庭,父母的不當家庭教育方式。

第二,父母先做好榜樣,具備自我反省的意識及能力,並有意識地引導孩子也做到這一點。

人格障礙的典型特徵之一是缺乏自我反省能力,遇到挫折、矛盾時,將所有責任歸咎於他人,只感受到自身的痛苦和委屈,甚至可能採取極端行動報復他人。

敏感、易怒、偏執、自以為是……這些性格的背後,是什麼原因?

圖片來源於網路

而自我反省的意識和能力往往受到後天教育環境的重大影響,最直接的因素是父母的示範、潛移默化和積極引導。

很多成年人沒有意識到自己有偏執型人格,缺乏自我反省能力;尤其是事業有一定成就,在家庭中掌握主要話語權和經濟來源的男性。

他們難以接受家人的建議、意見,甚至做不到基本的尊重,經常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家人身上,這很容易對妻子、孩子造成疊加性的心理創傷;而且影響孩子的人格形成,導致孩子也出現偏執型人格的風險非常高。

如果沒遇到一些重要節點和重大事件的話,這些父親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自我反省,不會認為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可如果孩子得病了,父親又得知孩子的病與自己的錯誤教育方式有關時,這有可能帶來極大的觸動。在對孩子本能的愛的促使下,他們就有可能恢復一定的自我反省意識,人格異常得到一定的糾正。

我們接診的一位雙相障礙患者林程,其父親就是個典型例子。其父親在當地醫院是個領導,事業上有一定成績;而且他成長於單親家庭,是母親把他拉扯大的。

所以在他的觀念裡,男人就該在外面掙錢、打拼,孩子留給妻子管就可以了。他很少陪伴孩子,而且經常回家時喝得一身酒氣,甚至把朋友都招來家裡鬧個通宵達旦。

林程的母親非常生氣,數落丈夫:“你要是因為喝酒住院,我可不管你!”

以上情景在林程成長過程中反覆出現。他變得非常牴觸父親,而且經常感到害怕恐慌,一想到父親就會聯想到父親躺在了病床上,全身插滿管子,而母親真的不來照顧他,家裡失去了支柱。

我們在深度催眠下找到這些病理性記憶,並詳細告訴林程父親時,他非常震驚。他終於意識到自己從成長經驗中得出的結論是錯誤的,而自己跟朋友應酬、喝酒,給孩子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

他回去就對兒子說:“爸爸一定會戒酒!”這把林程和母親都嚇了一跳,覺得太陽從西邊出來了!後續患者母親反饋孩子父親不僅真的戒酒了,而且對她的態度180度大轉彎,開始呵護疼愛她。

所以,成年人的偏執型人格障礙不一定完全不可糾正的。如果無法獲得深度心理干預的話,家人有智慧的應對、引導非常重要。

如果發現丈夫牛脾氣、固執、不懂得自我反省,似乎有偏執型人格障礙的話,患者母親則需要擔當起非常重要的角色。最好不要一直對其抱怨、指責。

我們要先帶頭反省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對丈夫是否造成過客觀上的心理傷害,是否不夠重視丈夫的情感訴求,忽視了他對家庭的貢獻和付出。

如果我們在這些方面做得不足,可以先主動、真誠地向他們表達歉意,認可他們為家庭作出的努力。這往往會使另一半感到驚訝和欣慰。

當他們感到被理解和重視後,此時再給予積極引導,帶動他一起自我反省,才更有可能成功,逐漸改善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加快孩子康復,或者更好地預防孩子出現人格異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