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頑癬膏治療手足癬

作者 / 孫元光 山東省嘉祥縣人民醫院

手足癬作為常見的面板癬菌病,是由致病性面板癬菌侵犯手足部引起的疾病。根據發病部位又可區分為手癬和足癬。足癬是最常見的淺部真菌病,患病率高於手癬。手癬多來自於搔抓足癬、體癬、股癬等,或為甲癬及手背部的體癬蔓延。手足癬的發病率逐年升高,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與心理負擔,逐漸成為了普遍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手癬、足癬二者之間從病原菌到臨床表現再到治療方法上有一定交叉,但又不完全相同。因此要求我們醫務工作者在臨床工作中要注意區分和總結。手足癬的致病真菌為面板癬菌,具有親角蛋白特點,可引起面板癬菌病,也可以引起皮下組織感染。目前已報道的面板癬菌有40餘種,對人有致病作用的有20餘種。體質較弱或需要長期穿著不透氣鞋襪的人群易感。同時溼熱和高溫也是面板癬菌感染高發的誘因。

足癬常見以下四種類型,在同一患者的臨床不同階段可有幾種型別同時出現。

水皰型:

原發皮疹以小水皰為主,成群或散在分佈,皰壁不易破,內容物清,水皰乾涸後出現脫屑。常伴瘙癢,部分患者自覺症狀較重。

趾間糜爛型:

以3~4、4~5趾間常見,表現為趾間糜爛、浸漬,基底部糜爛發紅,伴隨滲出、異味,瘙癢,如繼發細菌感染可導致丹毒或蜂窩織炎。

丘疹鱗屑型:

皮損多累及掌蹠,表現為面板粗糙、乾燥、脫屑,紅斑、丘疹,病程較長,皮疹呈弧形或環形向四周擴散。瘙癢不明顯。

角化過度型:

表現為區域性角質層增厚、粗糙、乾燥。皮疹常位於足蹠、足跟、足緣。自覺症狀輕微,季節乾燥時易發生皸裂、出血。手癬與足癬在臨床表現上大致相同,可分為水皰型、丘疹鱗屑型、間擦型、角化過度型。水皰期瘙癢明顯,部分水皰可繼發感染形成膿皰。手癬中嚴重的繼發性細菌感染較少見。手癬患區與正常面板間有一定界限,皮損多位於單側,常見於食指、中指、無名指及掌心處。丘疹、鱗屑及角化期瘙癢症狀多不明顯。值得注意的是,如誤用糖皮質激素外用製劑會使皮疹臨床表現不典型、皮疹蔓延擴大,甚至形成肉芽腫,此時需與多種疾病相鑑別。(以上內容摘自:《手足癬的診斷和治療》作者:蘭曉鷗,瀋陽市第七人民醫院,《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誌》2020年第7期第33-34頁)

五味頑癬膏治療手足癬

厚、乾燥、皸裂、疼痛和屈伸不利為主症。

治療方法:

頑癬剋星由苦參100克,全蠍30克,蜈蚣10條,冰片20克,凡士林1000克組成。 先將苦參、全蠍、蜈蚣製成細粉,  再將凡士林加熱熔化,再放入冰片,倒入藥粉共調勻,放冷後成膏。先用溫水浸泡患處20min使角質層軟化,有條件時可刮除角質層,然後擦乾面板塗上藥膏。皸裂嚴重者可加壓包紮固定,每日換藥1次。

治療結果:

全組50例患者中治癒者33例,佔66%,治療後面板完全恢復正常;15例好轉,佔30%,症狀基本消失或減輕; 2例無效,佔4%。總有效率96%。治療天數:經1周治療治癒4例,好轉6例;經2周治療治癒12例,好轉7例;經3周治療治癒14例好轉2例;經4周治療內治癒3例。

體會:

手足癬是

一種常見面板病,由面板真菌感染引起。中醫稱手癬為“鵝掌風”、足癬為“臭田螺”或“溼腳氣”。癬病多因外感溼熱之毒蘊結面板或相互接觸,毒邪相染而成;或由脾胃溼熱下注,或久居溼地,水溼浸漬,感染溼毒所致;亦由公用

五味頑癬膏治療手足癬

版權宣告:

本文內容摘自《中國民間療法》2004年第5期第22-23頁。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與我們聯絡,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