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幾類藥物可導致血小板減少?這篇文章幫你總結全了!

血小板是一類小的盤狀無核細胞,存在於血液迴圈中,在止血、傷口癒合、炎症反應、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血小板的正常壽命為 7 ~ 10 d,約 1/3 儲存在脾臟中,因脾臟大小不同,血小板的儲存數目會發生變化[1-2]。

血小板減少症定義

血小板減少症的定義為血小板計數 < 150 × 109/L。

血小板計數(70 ~ 150)× 109/L 為輕度減少,血小板計數 < 20 × 109/L 為重度減少[3]。

藥源性血小板減少症

導致血小板減少症的病因有很多,細菌及病毒感染、肝臟疾病、腎臟疾病、酗酒、妊娠、手術以及使用藥物等因素都能夠誘發血小板減少症。

其中藥源性血小板減少症是門診最常見的血小板減少症之一,歐洲和美國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藥源性血小板減少症的年發病率為 10 例/100 萬人,其在老年人和住院患者中的年發病率可能更高[4]。

藥物誘導血小板計數降低主要透過 2 種途徑:

(1)抑制造血幹細胞向血小板分化的過程,包括抑制巨核細胞的分化、成熟以及血小板的成熟脫落,化療藥主要透過這一途徑誘導血小板計數降低;

(2)誘導產生特異性抗體,識別血小板上的糖蛋白,透過免疫反應破壞血小板,導致血小板計數降低[5]。

患者在使用藥物過程中如果出現血小板計數急劇下降,均應考慮藥源性血小板減少症的發生。

導致血小板減少的藥物

本人透過查閱資料,對導致血小板減少的藥物進行分類彙總,如下:

哪幾類藥物可導致血小板減少?這篇文章幫你總結全了!

注:Kaufman 的多項病例對照研究表明奎尼丁/奎寧、法莫替丁所致的血小板減少症的發生率分別為 0。026‰、0。0039‰。使用普通肝素的發生率為 1%~6。5%,而使用利奈唑胺的發生率高達30%。由於血小板減少症的隱匿性和可逆性,許多情況只有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方被發現,實際上血小板減少症的發病率可能會更高[9]。

發生時間:

患者常有數日、數週或數月的用藥史,發病時間因藥物及其作用機制不同而異,時間短者用藥後數小時發病,一般在用藥後 1-2 周發病,時間長者數週甚至數月發病。

骨髓抑制性藥物多在療程後期劑量足夠時發病;多數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發生在用藥 24 h 至 7 d 以內;少數藥物(如金鹽)因可在體內長期滯留,可於數週至數月後引起血小板數減少[10]。

臨床表現:

起病急驟,一般突然發生。

輕者僅表現為面板淤點、淤斑和黏膜出血,這是最早最常見的出血症狀;部分患者於面板出血的同時伴有鼻出血、牙齦出血,嚴重者可有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或陰道出血,甚至顱內出血;全身症狀有寒戰、發熱乏力、全身痠痛、噁心嘔吐、面板瘙癢與潮紅。劇烈頭痛是腦出血首發症狀[11]。

但約一半的藥源性血小板減少的患者無伴隨症狀,因此對於應用了可致血小板減少的藥物患者除密切觀察有無上述症狀的同時還需定期監測血小板計數[12]。

治療措施:

出現血小板減少,應立即停用各種可能致不良反應的藥物。

一般停藥 1 ~ 7 d 內,出血可逐漸停止,輕者無需治療;有嚴重出血癥狀者可選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必要時可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

激素具有可快速強烈抑制網狀內皮系統功能和抑制抗體產生的作用,減少血小板破壞,並可抑制抗原抗體反應,具有抗過敏和減少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從而減少出血和減輕症狀。

血小板重度減少且出血傾向極重者,可輸入新鮮血液或血小板懸液治療[13]。

總結

藥物導致的血小板減少症是一種較常見的藥源性血液性疾病,可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而多數藥物引起的血小板減少症常常被忽視,因此,應用可能引起血小板減少的藥物時,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和禁忌證,權衡利弊,控制用藥劑量,減少聯合用藥,增強預防意識,並進行血小板計數監測。

首發 | 臨床用藥指南

策劃 | 十一

題圖 | 丁香園

參考文獻:(上下滑動檢視)

1。 Greenberg EM. Thrombocytopenia:ADestruction of Platelets[J]. JInfus Nurs,2017,40(1):41-50.

2。 Gauer RL,Braun MM.Thrombocytopenia[J]. Am FamPhysician,2012,85(6):612-622.

3。 秦偉, 王曉雪, 杜雯雯, et al。 藥源性血小板減少症的研究進展[J]。 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17(5)。

4。 van den Bemt PM,Meyboom RH,Egberts AC.Drug-induced immune thrombocytopenia[J]. Drug Saf,2004,27(15):1243-1252.

5。 Carey PJ. Drug-induced myelosuppression: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Drug Saf,2003,26(10):691-706.

6。 丁生輝, 雷招寶。 藥源性血小板減少症及其防治[J]。 海峽藥學, 2010(02):93-96。

7。 Andres E, Dal-i Youcef N, Serraj K, Zimmer J1Recognition andmanagement of drug-induced cytopenias: the example of idiosyncratic drug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1J21Expert Opin Drug Saf, 2009, 8( 2) : 183-1901

8。 許俊堂。 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症中國專家共識解讀[J]。 中國迴圈雜誌, 2018(S2)。

9。 楊九一, 顧健。 藥源性血小板減少症機制研究進展[J]。 中國醫院藥學雜誌, 2013, 033(022):1874-1877。

10。 都麗萍,梅丹。 藥源性血小板減少症的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及防治[J]。 藥物不良反應雜誌(6):414-419。

11。 湯姝,溫強,杜書章,等。臨床藥師參與2例藥源性血小板減少症診治案例分析[J]。中國藥房,2015,26(14):1979-1981。

12。 唐巧雲, 黃麗, 羅聖平,等。264例藥源性血小板減少症分析[J]。 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 2017, 014(001):41-44。

13。 呂樹錚。心血管介入治療後血小板減少症的診治[J]。 中國實用內科雜誌,2010,30(7):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