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壽山:治肺八法

金壽山:治肺八法

導讀:

今天說說治肺的八種方法。

直接治肺之法,常用的有宣肺、肅肺、清肺、瀉肺、溫肺、潤肺、補肺、斂肺八法,凡是醫生,人人會用。其中宣肺、肅肺二法最為常用,但其概念卻有被誤解之處。

1

宣 肺

宣者通也,肺主氣,氣宜通暢。任何外邪,侵犯到肺,都能使肺氣失於通暢,導致咳嗽上氣,故謂“諸氣膹鬱,皆屬於肺”。

宣肺之宣,是宣通肺氣之膹鬱,則咳嗽上氣自得緩解,屬於十劑中“宣可去壅”之範疇。

李時珍釋為“壅者塞也,宣者布也散也”,為得其義。

肺合皮毛而主表,開毛孔、解表,使邪有出路,亦即寓有宣肺之作用。

麻黃一藥,無疑是宣肺之代表藥。

2

肅 肺

今人多以“肅”為降,肅降二字亦常連用,其實,“肅”字本來沒有“降”的意思。

由於肺喜清肅而肺氣以下降為順,只有把肺中不正常的痰火、水飲肅清,肺氣才能下降。

肅是清除的意思。

肅肺不單是降氣,更不能把肅理解為降,就把宣理解為升,誤解宣肺為上行,肅肺為下行。

張子和釋為“宣者,升而上也,以君召臣曰宣是矣”,這是解釋吐法也屬於十劑中的宣劑,是可以的。如果把宣肺也理解為上行,就不妥當了。須知肺苦氣上逆,降之猶恐不及,將可升而上行乎?

“宣可去壅,生薑橘皮之屬是也”,生薑、橘皮,又豈是上行之藥?

肺失清肅常由肺氣不宣、痰熱蘊結所導致,故在治療步驟上先宣肺,後肅肺,乃先表后里之大法,亦有宣肅並行者,則屬表裡雙解之義。

按理說,凡具有清痰火、化水飲作用的藥物,應都屬於肅肺藥。因化水飲的藥物多屬溫性,就稱為溫肺;而肅肺之藥藥性平和,有的略偏於涼,如枇杷葉、馬兜鈴、紫菀、款冬花、百部等藥即是。

3

清 肺

屬於清熱的範圍,稱它清肺,就是清肺熱的意思。

常用的有桑葉、石膏、茅根、竹茹、魚腥草、野蕎麥根、黃芩等藥。

這些藥具有清熱消炎的作用,這是清熱藥的共性,這些藥對於治療呼吸道炎症更為適應,這是清肺藥的特性。

其中黃芩一藥最有代表性。

如李時珍自記年二十時病骨蒸發熱,膚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許,暑月煩渴,寢食幾廢,六脈微洪,遍服柴胡、麥冬、荊瀝諸藥,月餘益劇。用片芩一兩,水煎頓服,次日身熱盡退,而痰嗽皆愈。可見黃芩一藥對肺熱痰嗽有特效。

解放後在臨床上常用魚腥草、野蕎麥根治肺熱,確有良效,這是一個新的發展。

4

瀉 肺

有謂腎無瀉法,其實“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五臟都無瀉法。

所謂瀉肺,只是瀉肺中的痰火和水溼,是針對病邪而言,不是真的瀉肺。

瀉肺可與宣肺相對,宣肺近於發表,此則近於攻裡。

它與肅肺則有輕重緩急之別,肅肺藥藥性平和,瀉肺藥藥性峻猛。

葶藶子可稱瀉肺的代表藥。

而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一方,名為瀉白(肺),實際有其名而無其實,桑白皮一藥,只有清熱作用,餘藥偏於清養,何足以言瀉肺。此方與其說它瀉肺,無寧說它清肺、補肺。

相反,某些化痰藥,如竹瀝、猴棗等,因其化痰功效顯著,人多習用,都有一定的瀉肺作用,正氣虛者宜慎用。

5

是溫化肺中寒飲之法。飲為陰邪,非溫不化,

最有代表性的溫肺方是甘草乾薑湯,臨床上常用的小青龍湯,也應屬於溫肺範圍

6

潤 肺

潤肺者,潤肺之燥也。乾咳無痰屬肺燥,痰稠粘而難出,也屬肺燥,全身還有燥象可見。

化痰止咳藥中的川貝母、瓜蔞,清熱藥中的知母、蘆根、天花粉,補益藥中的阿膠、沙參、西洋參、麥冬、石斛、玉竹,都屬於潤肺之藥。

沙參麥冬湯、清燥救肺湯都屬潤肺治燥之代表方。

7

補 肺

肺主氣,故損其肺者宜益其氣。在一般補氣藥中擇其溫而不燥者,如人參、黃芪、甘草等類就是補肺氣之藥。

但肺虛的表現往往氣陰兩虛,故葉天士補肺,既用甘溫益氣,又用甘涼養陰。

補肺陰的藥一般都有潤肺作用,但潤肺之藥有的卻沒有補肺陰之功。

兩者的不同如此而已。

8

斂 肺

斂肺是收斂肺氣之耗散,

五味子就屬斂肺之藥,用於肺虛久咳之證。

所謂肺氣之耗散,是在虛證的基礎上產生的,所以斂肺藥必須與補肺藥同用。

以上八法,宣肺、肅肺、清肺、瀉肺,屬於祛邪;溫肺、潤肺,有其祛邪的一面,又有其扶正的一面;補肺、斂肺,則屬扶正。

還必須指出,在臨床上此等治法並不是單獨應用而是數法合用的,如小青龍湯一方,即是宣肺,又是溫肺,還有斂肺之藥;如再加石膏,還有清肺作用。

又如止嗽散一方,也是宣肅並行之方,臨床上還可靈活加減,可與清肺潤肺藥合用,也可與溫肺藥合用。

本文選摘自《金壽山醫論選集》,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83年4月。轉載請註明出處。

注:

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宣告:

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