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問診高手的秘密,“十問歌”詳解!

每晚

9點

準時免費更新

—— 以下是正文 ——

問診即醫家透過對病人及病人親屬等進行詢問,從而全面瞭解病人疾病起始、發展,特別是現狀等相關情況,以判明疾病陰陽、虛實、寒熱、表裡的方法。

明代張景嶽透過《景嶽全書》將它歸結為十問。

歌曰: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

九因脈色察陰陽,十從氣味彰神見,

見定雖然事不難,也須明哲毋招怨。

其歌訣是比較全面的,後來李仲愚先生在實踐中有所增刪。

歌曰: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

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問服藥參機辨;

兒科特重問痘麻,婦人尤必問經期。

李仲愚先生認為,問診也是醫家與病家溝通的過程。凡臨床診病,病家往往都有自述,醫家應抓住病家自述的機會追問,並透過追問建立起信任,這是很重要的。

而真正明白以上十問的內容,則病情、病性、病位,則只在掌指矣。

病人求醫而不告訴醫生病情病狀是錯誤的。經絡技巧公眾號提示但若醫生裝神氣不進行問診,或說“你不要講,我都曉得”,那就大錯而特錯了。

唐代大醫孫思邈之所以叮嚀告誡學醫者“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就是這個道理。

1。 一問寒熱二問汗

問寒熱,即是要探明患者內外之寒熱,於是表裡立判。

如傷寒太陽病,先問寒熱。凡有燒熱的情況,就決定惡寒;有惡寒,也就決定有燒熱。此時,有汗即應選桂枝湯解肌止汗,無汗則應選麻黃湯透表。

若有厥陰的寒症,則應選吳茱萸湯;若是四大症都具備,則自然選白虎湯主之。

若身上只是感覺不舒服,是無汗的溫病,即以銀翹散主之。若只是上呼吸道感染而有汗,還只是溫病初期,應以桑菊飲主之。若陽明熱症又有太陽表症,則以麻杏石甘湯主之。

胃病,只是疼痛嚴重,則屬於寒症,一付理中湯即可解決問題。但若腸中有熱而胃中有寒,則病家又痛又心煩,說明是寒熱夾雜的情況,這時就要變通用理中湯加黃芩、黃連,使腸中之熱能清,胃中之寒能溫。

所謂“問汗”,關鍵亦在察明表裡。如表邪盛,一定無汗。

若病家自述在睡著之後即出汗,就說明是陰虛的盜汗,選當歸六黃湯(當歸、黃芪、生地黃、熟地黃、黃連、黃芩、黃柏)效果就很好。但若病家自述是睡醒即出汗,則說明是陽虛自汗,選四君子湯加黃芪、防風之類,自然補虛止汗。這兩種自汗又都可用麻黃根、浮小麥、龍骨、牡蠣、五倍子等治標之藥斂汗。

但若有大吐大瀉之後突然出現大汗淋漓的情況,就說明已由實症轉為脫症了;若中風之後大汗,也屬脫症,都要大補元氣。

若有肺心病至氣喘嚴重後,突然出現大汗淋漓的情況,則說明已向肺腦病轉移,不及時治療,就要產生神昏譫語的情況了。

還有病家出黃色汗液的情況,若結合其他診斷方法判明是膽囊的原因,就應選茵陳蒿湯為基礎方。

還有未滿週歲的小孩和少女經潮期間,自覺身上發熱,有汗或無汗,而體溫測量又正常,在小兒,是身體發育的原因;在少女,是經潮的原因。

由此可見,掌握病家寒熱情況與出汗的情況,是很重要的。

2。 三問頭身四問便

頭與身的症狀可以是分離的,也可以是聯絡在一起的。

如張景嶽說:“問其頭,可察上下;問人身,可察表裡。頭痛者,邪居陽分;身痛者,邪在諸經;前後左右,陰陽可辨;有熱無熱,內外可分。”

先說頭身。如頭部的病症,就有頭昏頭痛等。

若單純頭昏而不頭痛,又表現為一時昏一時不昏,則說明是虛症頭昏,多因貧血、陰虛或腦力勞動過度等所致。

若持續頭昏,又有頸項僵痛的情況,無汗以葛根湯主之,有汗用桂枝湯加葛根主之。

還有因肝陽不潛、血壓升高導致的頭昏,就要用養陰、平肝、潛陽之法,以四物湯加夏枯草、桑葉、菊花、草決明、石決明、荷葉、芭蕉葉主之。

有腦中厥陰瘀阻或腦部血管收縮變細,使腦部供血不足產生頭昏,又宜選桃紅四物湯為基礎方。

若有陽明經瘀阻,則應以桃紅四物湯加白芷、葛根主之;若太陽經瘀阻,則當用桃紅四物湯加羌活等。

除了頭昏,還有頭痛。

氣虛頭痛白天甚,從晚上子時到次日午時更甚,此時便要壯陽,用參附、術附湯甚至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陰虛頭痛是午後更重,至半夜方減輕,應選四物湯為基礎方,養陰加天冬、麥冬、玄參、生地等,清血熱加丹皮、紫草等。

但若有頸項痛又發熱,又有神昏,又有牙關緊閉、項背腰背僵硬而病人又發寒顫的情況,則說明是腦炎類溫病,這時候,千萬不能盲目退燒,不然,會使溫熱內伏,由衛氣至營血,從而使病情轉壞。

此時應發汗,若右手脈大,則一定化熱,要用辛涼解表之法,以桑菊飲或銀翹散主之。若左手脈大,則一定化寒,要用麻黃湯主之。

但若無表症又無惡寒,而現少陽病症,有寒熱往來的情況,則間隙時間不論一天、兩天,或一天之內反覆幾次,都說明不是柴胡湯症而是桂枝二麻黃一湯症。凡冷久而熱短,用桂枝一麻黃二湯;冷熱時間相等,則用桂枝麻黃相合各半湯。

再說大小便。

張景嶽說:“二便為一身之門戶,無論內傷外感,皆當察此,以辨其寒熱虛實。蓋前陰通膀胱之道,而其利與不利、熱與不熱,可察氣化之強弱。後陰開大腸之門,而其通與不通,結與不結,可察陽明之實虛。”

簡單說來,凡大便結燥,便有熱症;小便清長,只可能是寒症。小便黃短,便自然是熱症;大便帶血,可能有痔瘡;解黑大便,就可能是胃潰瘍出血等;若小便渾濁,可能是前列腺炎症;小便刺痛、出血,可能是生殖系統疾病等。

3。 五問飲食六問胸

先說胸。

胸部泛指人體上焦,包括了肺與心兩個重要的臟腑。張景嶽說:“胸部膻中,上連心肺下通臟腑。”

人的肺氣通天,地球大氣層內空氣,即所謂天氣,透過人的鼻孔進入到肺,透過人體血液氧化產生人體所需要的熱能。

人的心臟主全身血和血脈,為人體提供所需的動力。心屬火,肺屬金,本來是相剋的,相剋之中又寓相生,所謂相反相成,從而完成了人體衛氣營血的形成。

比如病家的胸悶、胸部隱隱作痛,說明人的心臟已經出現了障礙。若有心悸心累出現,則可基本判明病家或心肌炎,或心臟缺血,或心動力不足。有胸悶的情況,或是有胸部痰飲,或是肺內留飲或肺內積液等。

但若在背上的肺俞、身柱等穴有壓痛點,則說明是肺臟本身的病變;而若乳根、膻中等穴有壓痛點,神道、心俞有壓痛點,則說明是人體心臟的病變了。經絡技巧公眾號提示若肺內長包塊等,背上肺俞等穴的壓痛點就很寬,而病灶在中間部位,則人體背部(以督脈身柱為中心)兩旁均有壓痛。(不會取穴?關注“經絡技巧”公眾號,點選穴位查詢或在公眾號內輸入任意穴位即可查詢穴位!)

問飲食。

張景嶽說:“問飲食者,一可察胃口之清濁,二可察臟腑之陰陽。病由外感而食不斷者,知其邪未及髒”。

問飲食包括問人的胃口和食慾等。

若胃口不好,則不宜用滋膩之藥。胃口好,又要辨明喜歡哪種味道,如喜吃酸,說明肝臟有病;喜吃甜,說明脾臟有病;喜吃辛(麻辣類),肺有病;喜吃苦,心有病;口甜,脾有病;口中麻辣,則肺有病;口鹹,腎有病。

若口渴,有高燒、大汗等,是比較好辨別的陽明熱症,要用石膏、知母、花粉等對治。

另外有陰症的口渴,舌乾嚥幹,欲飲水,兩部尺脈均弱,尤其是右手尺脈很弱,這種情況,說明是腎陽不足,不能將人體津液蒸發上去,當用姜、桂、附及參、芪類藥,使津液上升。

而一般的陽虛口渴,舌質是嫩紅或是紅色的,舌潤鼻孔也潤。陰虛口渴則舌質蒼白或黑色,有口鼻均乾的情況,此時,當用甘露飲養陰,或以甘露飲與參麥散合用。

但若吞嚥東西不利,又有大便乾燥的情況,說明胃陰不足,當用半夏、蜂蜜等降逆養胃陰之品。

而若從咽喉食道到胃,均有痞滿的感覺,而且吞嚥食物不下,即不通不利,很可能就是食道癌之類的病變了。

4。 七聾八渴俱當辨

張景嶽說:“耳雖少陽之經,而實為腎臟之宮,又為宗脈之所聚,問之非唯可辨虛實,亦且可知死生。”

具體說來,耳聾一是外感少陽病症的耳聾,一般是口苦、咽乾、目眩的情況,凡發病時間不長(屬新病),均可以小柴胡湯為基礎方。

二是外感太陽或陽明而突然耳聾。凡太陽病症,均惡寒,陽明有鼻幹不眠的情況,均應以解表清熱之法對治。有寒以麻黃湯或葛根湯主之;有熱用銀翹散、桑菊飲或三黃解毒湯主之。

四是有脫陽或脫陰導致的耳聾。脫陽必然脈散大,脫陰必然脈虛細、人疲乏;脫陽有幻視,脫陰有眼盲等情況,應以參附湯或獨參湯主之。

五是有耳聾併發頭眩暈的情況,是因膽經和三陰經的風與火,每見於美尼爾綜合症。

另有中耳或耳乳突感染而致的耳聾,均宜以溫膽湯為基礎方,加以清輕之品,如銀花、連翹、夏枯草、菊花、蒲公英等,而三黃湯類均屬涼藥,不宜早用,而應慎用。

所謂問渴,即張景嶽所言:“渴與不渴,可以察裡證之寒熱,而虛實之辨亦從以見。”

口渴主要有外感的口渴和內傷的口渴兩種情況。

外感口渴以上焦溫病居多,宜以辛涼解表之法對治,選麻杏石甘湯與銀翹散或桑菊飲合用,也可再加入花粉、甘草、生石膏等。

陽明口渴,或因寒邪化熱,或直接進入陽明,有口大渴、大汗等,以白虎湯主之。肺熱一清,口渴自止。這類病,宜適用甘草並服用新鮮水果汁等。

若內傷陰口渴,或咽乾、咽痛、喉痛,均可以甘露飲加味而治。咽痛、喉痛劇烈,必要時可加入青黛等。

若腎虛導致口渴,病家舌下不能分泌津液,這時,就要用六味地黃湯與參麥飲合用了。

5。 九問舊病十問因

問舊病,就要弄明白舊病與現在新病之間的因果關係。若是舊病未全愈,就要繼續治舊病。

問因就是問明病因,是因外感六淫的風、火、暑、溼、燥、寒,還是內感喜、怒、驚、恐、憂、思、悲的七情內傷,再不然是不內外傷等,舊病和病因明白了,依理治病的方向和目標才不至於錯誤。

6。 再問服藥參機辨

即透過問診,瞭解掌握病人服過哪些藥,哪些有效,哪些無效;如何有效,如何無效;病人對哪些藥物有特殊反應等。

這裡,值得說明的是,最後兩問,是針對婦女和兒童的。過去麻疹對小兒生命威脅很大,故必問明。而婦人經期,涉及婦科疾病並關係是否受孕,甚為重要。

唐代筆記《紅線》就有為醫者不慎,對孕婦開瀉藥,傷及人命,自己受到懲罰的故事,所以為醫者對女子和兒童之病,都應格外小心診治,方才與醫家慈悲精神相合。

⊙注:

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常識或學習參考,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操作使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本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明晚9點,精彩繼續......

點個贊和

,一起為健康加油!

穴位查詢、經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