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症的複診比你想象的要重要

複診的現狀

在兒科醫療資源緊張的現代,就診不是一件很輕鬆的事。

很多家長一聽到“去醫院”首先想到的是去醫院的不方便之處:工作太忙啦、掛號難啦、排隊時間長啦;有些家長覺得之前已經診斷過、開了藥,現在孩子狀況挺好的,等不好了再去醫院;甚至還有一部分家長將多動症藥物當做“應急藥”,在孩子成績下降或在校表現不佳時才讓孩子吃,一個月的處方藥吃了大半年,孩子的症狀也反反覆覆無法完全好轉。

多動症的複診比你想象的要重要

這些想法很普遍,但是正確嗎?注意,多動症是一種慢性病,是需要長期持續治療的,而在治療過程中,讓醫生及時瞭解孩子的情況和變化非常重要。

這個時候不得不提到另外一種家長,他們可以很自豪的說:“我們經常複診。”的確,由於處方時間的限制,這部分家長每個月都會去醫院“報道”,他們最關注的是能否開取下一個月的治療藥物,還有一些家長也告訴醫生:我們假期都複查了,一大堆驗血報告都好的!但是實際上呢?我們帶孩子去複診的目的是什麼?

多動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複診的目的

複診不應該僅解決開藥問題,定期複診的作用也在於幫助醫生及時掌握治療效果、孩子的生長髮育變化和不良反應,並制定下一步治療方案。要確保家長能瞭解這個階段“藥應該怎麼服”、“服用多少”、“效果怎麼樣”、“治療還需多久”等等問題。

1.評估治療效果

說到治療效果,我們就不得不先說一下多動症的治療方法。我們都知道,多動症的治療是需要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相互結合的。

非藥物治療,主要是行為治療,可以作為6歲以下學齡前兒童的基礎治療,也可以作為學齡期兒童的輔助治療。

對於6歲及以上的學齡期兒童來說,藥物治療是首選治療方案,因為藥物治療不僅可以幫助孩子改善注意力,減輕課業負擔,還能促使掌管注意力的腦區的皮層成熟,從生理方面改善注意力,是多動症所有治療的根本。目前國內用於治療多動症的一線藥物主要有哌甲酯和託莫西汀。哌甲酯起效快,在藥物使用後30-60分鐘就可以起效;託莫西汀起效相對較慢,大部分孩子可能在服藥4-6周內起效。

回到第一點,這裡說的評估治療效果,並不是說“多動症好了/沒好”這麼簡單。因為個體差異,多動症孩子的症狀表現和功能受損程度不同,對藥物的反應耐受性不同,另外家長的服藥意願、重視程度、行為干預的力度等,都對療效有不同的影響。因此,醫生需要知道孩子用藥後的症狀改善情況,功能進步情況,藥物反應以及家長孩子治療意願的變化,才能及時調整處方劑量,更換藥物或調整其他的治療手段。

藥物療效評估的內容包括課堂表現(教師評價)、家庭表現(父母評價)、孩子情緒和社交問題等方面在服藥後的改變。醫生對於孩子各方面情況變化了解得越深入,越能夠幫助家長和患兒作出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多動症的複診比你想象的要重要

2.反饋生長髮育變化和不良反應

藥物不良反應是很多家長都關心的問題,甚至是家長能否堅持用藥的關鍵。所以複診的另一大目的就是和醫生溝通孩子用藥後的不良反應,比如生長髮育的速度,有無食慾下降、睡眠障礙,情緒改變和其他不適等等。

有些家長在孩子服藥後稍微有點不良反應時,就馬上自行停藥,這是非常不可取的。大部分藥物副作用是比較輕微的,而且往往發生在服藥初期,不會對孩子產生長久影響,比如孩子出現食慾不佳情況,家長擔心會影響身高,但據研究,這種影響發生率極低,即使發生也僅會影響1-2cm的最終身高。

與任由症狀發展相比,藥物治療是利大於弊的。因此當孩子由於服藥而發生不適時,建議不要輕易停藥,應及時複診,向醫生諮詢相關情況,共同討論不良反應的應對方式。

多動症的複診比你想象的要重要

3.制定下一步治療方案

在醫生了解情況後,會根據患兒的情況制定下一步治療方案。這個時候,家長可以主動參與到醫療決策中,可以大膽向醫生表達“我希望孩子學習能夠更好”、“我希望孩子情緒控制更穩定”、“我希望孩子能吃得好睡得好”等治療目標,與醫生共同商討下一步的治療方案,尋求更為合適的治療方法,比如調整用藥方案,藥物劑量,增加行為治療、父母訓練,學習技能輔導等等。

4.開藥

之前提到過,繼續開藥也是複診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多動症的治療藥物需嚴格憑醫生處方獲取,無法透過院外渠道獲得。在此特別提醒各位家長,千萬不要為了省事或者便宜而透過非正規醫療途徑獲取藥品,一定要前往正規醫院進行處方,以免被騙,延誤孩子的治療。

複診的頻率

當孩子剛開始接受藥物治療、或間隔一段時間重新開始藥物治療時,應該保證每1-2周就診一次,以評估藥物對孩子的療效,讓醫生能夠監控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

在持續一段時間後(根據情況不同,可能需要1-2個月),如果孩子對藥物的反應比較好,初期的不適已經減退,並取得穩定療效後,可以視孩子和家庭的情況,將複診時間延長至1-3個月一次;此外,在維持治療的同時,每3-6月都需要對孩子的症狀、功能變化、生長髮育情況、藥物反應和劑量進行一次專業系統的評估,必要時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處方,家長不應根據自己對孩子情況的認知自行增減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