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講仲景脈學之促脈

導讀

胡希恕先生作為一代經方大師,生前對仲景原著進行深入研究,有關仲景書中提及脈象方面的論述,胡老同樣做了深入研究,並寫成《脈學概說》一文。胡老弟子段治鈞教授基於《脈學概說》,進一步整理、延伸,著成《胡希恕講仲景脈學》一書。本期為大家分享仲景脈學之

促脈

的相關內容。

主表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21條)

胡希恕先生釋:太陽病宜汗不宜下,下後虛其腹氣,但表證未罷,作為正邪交爭的一種方式而氣上衝,且衝到胸滿的程度。

因氣衝於上而虛於下,上實下虛,脈應之促,宜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若脈更見微,又惡實者,是正更不足,痛已由陽轉陰,故加附子助力治之。

段治鈞教授注:

促,為脈動促擊於寸上,太過之脈

。表不解則邪氣衝擊於上,脈因之促擊於寸口,故促脈主表,亦主氣上衝。寸浮關以下沉,乃下後表邪未解而裡已虛之應。促又有靠近的意思,脈靠近於上或靠近於外均謂之促。注家多謂“數中一止”乃宗叔和之說,實非。

微,指微脈,為細而虛的兼象脈,主正衰、氣不足

。脈微而惡寒,主陰證。有斷句為“若微惡寒者”,有背經旨,不可取。病理機制未變,而脈證俱已轉陰,因更以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苓黃連湯主之。”(34條)

胡希恕先生釋:本太陽病桂枝湯證,醫未用桂枝湯以解外,反而用下藥以攻裡,遂使邪熱內陷,下利不止,以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段治鈞教授注:醫反下之,太陽病桂枝湯證,今醫未依法治之,而予下之的非法治療,故曰“反”。

利遂不止,因非法之治療,表熱隨瀉下內陷,小腸充血,吸收失職而下利。協熱內陷之利,俗謂協熱利。

脈促,非脈數時一止的意思,乃寸浮而關以下沉的脈。促者,靠近的意思,靠近於上、於外即謂之促

。《金匱要略》曰:“脈浮者在前,表猶未解,上實下虛”,此促乃下之後,虛其下而表仍未解的一種脈象。

喘而汗出,亦是誤下之過。用下法,使氣血內返以圖營救,若裡熱已實,下之固無不可;若熱在表,熱協同下藥而內陷,轉屬為裡熱之證,雖有汗出但仍散熱不及,機體以呼吸代償,故喘。

汗出機理有二:一為桂枝證,本當有汗出;二為邪熱內陷於裡,汗液外蒸之故

。所以,用下法必當其時,否則變證叢生。仲師治陽性病所樹先表后里之法則,宜細心體會之。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349條)

胡希恕先生釋:傷寒脈促為表來解,手足厥逆為裡虛案,故最表不解亦不宜發汗,可灸之,先回其厥。此亦即先救裡而後救表的定法

段治鈞教授注:太陽傷寒表不解。

促者,迫也,短也,有上衝之意

。迫於外主表,迫於上主上衝。

表未解,故寸浮;裡(下)虛,故關以下沉

雖表未解,但已內虛而血少,故四肢厥逆。因無下利的裡證,故此厥逆為太陽轉屬厥陰的並病。

表不解,裡已虛,依法當先救裡,灸之以先回其厥。

主結胸

《傷寒論》曰:“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140條)

胡希恕先生釋:

寸浮關以下沉為促脈

。太陽痛誤下之,診其脈促,若不結胸者,則邪未內陷,仍在外,易愈,故謂為此欲解也。

太陽病誤下雖可致結胸,並非必致結胸。結胸則脈促,但促脈亦不定是結胸病

。具體脈證當具體分析,片面看問題,十有九誤,細玩文義至此已足。

段治鈞教授注:太陽病而反下之,為非法治療。脈促,脈寸浮而關以下沉也。

促而不結胸是邪未因下而內陷,病仍在表,較容易治療,故曰此為欲解也。

自“脈浮者,必結胸……”以下是以脈定證,顯與仲景辨證施治精神相違,不足為法。叔和以《脈經》炫世,或出其手亦未可知。姑置之不釋。

節選自:段治鈞。《胡希恕講仲景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