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團養老成年輕人首選,養不起自己爹媽,所以也不指望讓孩子養?

兩會期間,抱團養老成為熱議話題。在媒體的一項調查研究資料中,有3成的年輕人表示,老了之後會選擇抱團養老,有2成人認為,自己會去養老院,只有不足1成的年輕人會選擇養兒防老。為此,不少年輕人已經積極攢錢,為未來做準備。

抱團養老成年輕人首選,養不起自己爹媽,所以也不指望讓孩子養?

不過,年輕人抱團養老的想法,主要還是來源於他們目前的狀態,即自己沒有更多的金錢和精力照顧父母。父母退休後,交際應酬的費用減少,靠退休金基本可以維持生活,必要的時候,還會出錢幫助兒女。而兒女面臨房貸、車貸、養兒費用等巨大壓力,已經無力幫助父母,指望他們給父母養老是非常困難的。

“抱團養老”的概念起源於上世紀的歐洲,是一種“會員制”的養老模式,主要指一些志同道合的老人,不依賴兒女,離開原有家庭,一起生活的方式。他們有的吃、住、行都在一起,有的只是在個別生活行動上保持一致,比如一起旅遊、一起吃飯等。

抱團養老,是在社會老齡化、少子化現象日趨嚴重的狀況下出現的。過去的家庭子女多,大部分人的養老方式是家庭養老,即幾個兒女輪流照顧老人。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生率的下降,很多家庭只有一個或兩個孩子,這些子女長大後,要面臨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很少有精力照顧到老人。

抱團養老成年輕人首選,養不起自己爹媽,所以也不指望讓孩子養?

而醫療水平的提高,讓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得到了極大提升,很多老人顧及孩子的壓力和狀況,不願意再到兒女家養老。在這種條件下,一些脾氣秉性、生活習慣相近的老人便聚在一起,互相照顧,互相取得精神慰藉,就形成了抱團養老的現象。

對年輕人來說,抱團養老符合他們經濟獨立和精神獨立的心理需求。年輕人不希望被家長束縛、被兒女束縛。如果他們的收入能夠支撐正常的生活,他們不希望自己老了之後,給兒女帶來經濟上的壓力。

同時,他們希望老了之後,和年齡相仿的人做共同喜歡的事,比如逛街購物、跳廣場舞等,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能證明他們還有社交能力和健全的思維,不需要兒女來安排他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抱團養老成年輕人首選,養不起自己爹媽,所以也不指望讓孩子養?

他們對於親情的理解已經發生轉變,由傳統的“養兒防老”轉變成“兒女自有兒孫福”。過去的老人喜歡退休之後,被兒孫環繞膝下,或者幫助兒女操持家務、帶孩子。然而,現在的年輕人,看到父母為了家庭忙碌了一輩子,退休後還要繼續為下一代忙碌,覺得心疼,卻也無可奈何。

於是,他們的親情觀念發生了轉變,覺得給親人之間互相留出空間,也是一種愛,更能減輕雙方的壓力。當然,一旦親人遇到困難,他們也會義無反顧地提供幫助,這一點不會變。

然而,社會學家指出,抱團養老的方式並不如期待的那樣美好。這些老人在生活習慣、退休待遇、對待事物的態度方面存在差異,一旦長時間生活在一起,必然產生矛盾。比如,一些老人會產生攀比心理,有的人退休金是我的幾倍,為什麼出的生活費卻和我一樣多。有些老人節儉,對吃的要求不高,卻看不慣其他老人用公共的錢買來大魚大肉等等。

因此,抱團養老是個人解決養老問題的一種辦法,但絕不是主要方法。傳統的養老模式格局是:家庭養老佔90%,社群居家養老佔7%,機構養老佔3%。抱團養老雖然最近比較流行,但成功堅持下去的寥寥無幾,對中國養老模式的影響微乎其微。當然,抱團養老可以緩解部分養老壓力,但如果與社群、政府的養老服務結合起來,效果會好很多。

抱團養老成年輕人首選,養不起自己爹媽,所以也不指望讓孩子養?

緩解養老壓力最重要的,還是全社會的積極參與。我國計劃實行的延遲退休政策,就是方法之一,可以讓老人在正常退休的年齡繼續工作一段時間,作為真正退休的緩衝期。同時,政府和社會組織應該加強養老制度、設施的完善,讓老人多參與社會活動,豐富他們的退休生活,使其在物質層面、精神層面更加充實。

對於抱團養老的做法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