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一個人要保持放鬆,同時機敏,才能看見時機發生

讀了《易經》就要懂得用,否則,即使你背熟整本書,就像你擁有一輛車,自己卻不會開,用處不大。

運用的原則,是太極轉換:難的事情,簡單入手;容易的事情,要慎重對待;積極的事情,要理性地看;消極的事情,要積極面對。

易經:一個人要保持放鬆,同時機敏,才能看見時機發生

在《易經》中,矛盾的事情,即對立,又統一,物極必反,迴圈轉化,

在這裡,分享一條《易經》的運用:一個人要保持放鬆,同時機敏,才能看見時機發生。

1、機會因為看見,才能出現。

很多人有這樣一種思想:“我啥都好,就是缺少一個機會。”

事實,並非如此。

事實是,機會是瞬時變化的,大多數人,對機會視而不見,缺少發現的眼睛。

表面意思是說,龍在深淵,要飛躍騰空,還是繼續待在原地,這是一個選擇。

引申出來,有一個時機,你要冒點風險去幹,還是保持在原地?這是一個選擇。

易經:一個人要保持放鬆,同時機敏,才能看見時機發生

舉個真實案例:

90年代初,有一個生意人,在內地開工廠,事業做得風生水起。當時,他去深圳考察,跑了一圈,並不是很動心,因為當時的深圳剛發展起步,關外的地方還很荒蕪,並不繁華。

於是,他沒有投資,繼續待在內地,做自己的生意。

二三十年後,深圳以突飛猛進的速度發展。這位生意人,在內地的事業,因為環境和客源的限制,逐漸下滑,最終工廠倒閉。

他非常後悔,經常說,可惜呀,當初沒把握住機會。當時深圳的房價才一兩千一平米,自己手上又有錢,啥都不幹,只是買下幾套房,現在都是億萬富翁了。

我讀《易經》,徹底轉變自己的觀念:

易經:一個人要保持放鬆,同時機敏,才能看見時機發生

2、改變自己的認知,才能識別機會。

如果機會不眷顧自己,根本原因,還是在自己身上。

孟子說,

你的言行處事,常有不順,求而不得,那就要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易經》是一門通達的學問,你讀通了《易》,自然可以理解其它諸多學問。

易經:一個人要保持放鬆,同時機敏,才能看見時機發生

見之則有,不見則無。

這個看見,並不單單是視覺上的看見,還包括視覺神經,傳遞到你的大腦,經過中樞神經處理,轉化成你大腦能解讀的資訊,並做出反應。

如果大腦沒解讀,並做出反應,那只是視而不見。

上文中的案例,那個生意人去深圳考察了一圈,他的大腦沒解讀到機會,反應給他的資訊是:不值得做。

從根本上說,大腦的認知和反應,導致他視而不見,從而錯失良機。

認識的形成,是閱歷和經驗。改變認知,就要改變閱歷和經驗。方法有千萬種,自己去把握。

易經:一個人要保持放鬆,同時機敏,才能看見時機發生

3、保持放鬆,同時機敏,才能看見時機發生。

人們存在一個通病,認準的事情,就死死抓住不放。這種執著,恰恰是一種阻礙。

因為,機會,不是你以想要的方式出現。

我們應對的方法,是保持放鬆,同時保持大腦的機敏。

保持放鬆,不執著,規律會以它自然律動的方式呈現。你只需要觀察它,耐心等待它的呈現。

易經:一個人要保持放鬆,同時機敏,才能看見時機發生

如果你的大腦,長期開機,大腦會勞累,亢奮而疲倦。如果你的大腦,長期關機,昏昏沉沉,機會來了,也接收不到。

最好的狀態,是保持機敏。看似無意,其實有心;看似無心,其實有覺。

一個人要保持放鬆,同時機敏,才能看見時機發生。

機會,是成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