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黃梅、經宿松,流至望江積而為池,由雷口入長江而故名的古雷池

古雷池遺址位於安徽省望江縣雷池鄉。成語‘’不可越雷池一步‘’乃源於此。古有雷水,由黃梅、經宿松,流至望江積而為池,由雷口入長江,故名。古雷池水利風景區依託武昌湖、褒隱寺水庫和寶塔河而建,景區面積177。0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117。02平方公里,屬於自然河湖型水利風景區。

由黃梅、經宿松,流至望江積而為池,由雷口入長江而故名的古雷池

主體位於望江縣雷池鄉,在望江縣城東南10公里處,緊靠長江北岸,面積100平方公里,入江處為雷港。

由黃梅、經宿松,流至望江積而為池,由雷口入長江而故名的古雷池

因古雷水自湖北黃梅縣界東流至此,積而成池,故名雷池,亦名大雷池。東晉時置大雷戌,為江防要地。咸和二年(327年)歷陽(今和縣)鎮將蘇峻聯合壽春(今壽縣)鎮將祖約叛亂,向京都建康(含南京)進攻,忠於朝廷的江州刺史溫嶠慾火 速統兵去保衛建康。在建康掌管中央政權的庚亮得知後,擔心當時手握重兵的荊州刺史陶侃乘虛而入,因此在報溫嶠書中說:“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意思是叫溫嶠坐鎮原防,不要越雷池而東。後來用以表示言語、行為不敢逾越的一定範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成語,即源於此。南朝劉宋鮑照及唐李白、北宋黃庭堅等,都留下名詩絕句,讚美雷池的昌盛和奇景。

由黃梅、經宿松,流至望江積而為池,由雷口入長江而故名的古雷池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陳友諒與朱元璋兩軍在鄱陽湖做最後的生死大決戰,雙方兵力懸殊,60萬對20萬。朱元璋明顯處於劣勢,人少船小;陳友諒人多勢眾、船堅箭利。

由黃梅、經宿松,流至望江積而為池,由雷口入長江而故名的古雷池

朱元璋的指揮船曾一度被陳友諒軍包圍,差點被活捉。朱升獻“捨車保帥”之計,朱元璋脫下戰袍交與大將韓成,乘小舟才得以死裡逃生;韓成——朱元璋的替身戰死。曠日持久的戰爭,雙方糧食消耗殆盡。正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相傳雷池岸邊(今望江縣太慈鎮蔣家塝)富豪綽號叫蔣十萬(號稱擁有良田十萬畝)正用船押送陳友諒徵購的十萬擔軍糧到其軍營,由於大風的作用,蔣十萬將十萬擔軍糧陰錯陽差送到了朱元璋軍營,解了朱元璋的燃眉之急。飢暑交迫的陳友諒中流矢身亡。朱以20萬的軍隊消滅了陳的60萬軍隊,取得了鄱陽湖之戰的最後勝利。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了明朝。皇上曾賜石鼓一對給蔣家祠堂,以示對蔣十萬送軍糧功績的表彰。石鼓可惜在文革中被毀。明天啟間(1621-1627年)雷池口為大量流沙所塞,雷水改道從望江縣華陽鎮流入長江。

近年經安徽省宿松縣地方誌辦公室廖理南先生和在湖區工作幾十年的九姑鄉何景華先生考證,古雷池是長江北岸安徽省望江縣、宿松縣,湖北省黃梅縣連在一起和不連在一起的水域,現存遺址主體水域在宿松。廖理南先生就雷池為此曾與上海辭書出版社有過多次《關於‘’雷池‘’釋義問題與上海辭書出版社的通訊》。1974年版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在晉以後的各朝代地圖上,明確標明雷池即今日黃梅和宿松境內的龍湖、感湖等大部分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