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資訊數字化在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業內,【文物檔案】記錄的是文物的來源、名稱、用途、流傳經過、尺寸、重量等資訊。傳統的工作內容多用文字來記錄。2000 年起,我國博物館開始推行藏品的數字化管理,將傳統的文物檔案內容錄入電腦並增加數碼影象。

近幾年,由於新技術在文物管理、文物保護方面的應用,文物數字化管理的概念及方法已經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最突出的就是3D資料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文物博物館領域。

文物資訊數字化在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中扮演重要角色

現代的文物資訊數字化,除了記錄傳統內容外,還包括了資料建模、虛擬展示、文物病害記錄、文物損壞部分修復或者虛擬復原等內容。目前各大博物館、文物保護單位都或多或少在進行文物數字化檔案建設工作,但國家並沒有頒佈統一的標準。

浙江大學與山西省有關單位合作結合大量實際工作,嘗試制定《古建築彩塑壁畫數字化標準》《石質文物數字化標準》,得到了國家文物局支援。

他們提出:“文物資訊數字化是對文物進行全息記錄和轉化的工作 ”,其目的是要達到“考古的記錄標準”,強調數字化實施過程、資料計算處理過程必須符合考古學“科學客觀”的要求,以確保其過程的科學性,杜絕人工干預和違背科學路徑的任何虛假結果。

他們對文物數字化資訊的成果要求很高,甚至達到苛刻的程度——要達到“一旦文物毀廢,可以據考古記錄重建的目的 ”。

文物資訊數字化在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中扮演重要角色

這讓博雅仔想到了巴黎聖母院的意外大火及後續修復。這波嚴要求是帶著意外意識地為後代人計,值得真切的掌聲,不過也為文物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難度。

歷經1000餘年,一些文物佛像在風、水、光照、地震、人類活動等因素的作用下,已變得非常脆弱,崖體出現了裂隙、崩塌、滲水,窟像出現了起甲、風化、脫落、生物病害等危及文物安全的現象。若不治理,這處珍貴的文化遺產終將消失。

在治理方面,文物的病害治理只是延長它的壽命,並不能使它們永不消失。因此,以復原為目的的全息數字記錄就顯得非常必要。

如何讓這些重要的文化遺產“活起來”, 更好地發揮她應有的價值?我們覺得有必要透過文物數字化資訊系統的構建來實現。

在數字時代,系統建構文化遺產的數字資源的首要基礎工作,就是進行文化遺產的數字化——透過文化遺產數字化實現文物由物質形態向數字形態的轉化,從而成為數字時代中國文物及其承載的文化資訊走向公眾、參與社會教育和社會價值觀構建的基礎。也是走向世界、參與文明互鑑和增強文化自信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