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一個縣,人口約70萬,素有“金慈銀澧”之稱!

湖南省,地處中國中部、長江中游,和湖北省相對應,湖南省因大部分割槽域處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內最大河流湘江流貫全境而簡稱“湘”,省會駐長沙市。湖南省東臨江西,西接重慶、貴州,南毗廣東、廣西,北與湖北相連。截至2019年7月,湖南省下轄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包含了36個市轄區、18個縣級市、61個縣、7個自治縣。

湖南省一個縣,人口約70萬,素有“金慈銀澧”之稱!

其中,就慈利縣來說,人口約為70萬人,隸屬於湖南省張家界市,素有“金慈銀澧”之稱!慈利縣位於湖南省張家界市東部,地處武陵山脈東部邊緣,澧水中游,東北與石門縣毗連,東南與桃源縣接壤,西北與桑植縣相鄰,西南與永定區連線,地處東經110°27′~111°20′,北緯29°04′~29°41′。慈利縣境東西最大距離72。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69千米,總面積3480平方千米。

首先,慈利縣隸屬於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地處澧水中游,屬湘西山區向濱湖平原過渡地帶,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武陵山餘脈在境內分為3支東西走向的山脈,澧、漊兩水縱貫全境,蜿蜒於縣西北部和中部。北支的高架界,海拔1409。8米,為縣境最高峰。中支的寶峰山、馬兒嶺,南支的剪刀寺等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澧水自西南向東北流貫縣境,沿岸有河谷平原,最低處苗市鎮界溪河邊海拔75米,山河相間,構成三山兩谷。慈利縣境內巖性組成主要是碳酸鹽巖類,佔總面積的54%;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型別多樣,以山地、山原為主,佔總面積的64%。就慈利縣的歷史來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該地區屬楚國的疆域。

湖南省一個縣,人口約70萬,素有“金慈銀澧”之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秦朝。在郡縣制下,今湖南省慈利縣一帶屬黔中郡慈姑縣。西漢,漢高祖五年(202年),改黔中郡為武陵郡,將慈姑縣分置為零陽(縣治在白公城)、充、孱陵縣三縣。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張家界市慈利縣一帶先屬蜀漢,後成為東吳的疆域。吳國吳景帝永安六年 (263年),置天門郡,郡治在充縣 (今永定區),析零陽、充縣地設漊中縣 (縣治在今慈利三官寺鄉),轄零陽、充、漊中三縣。西晉,晉武帝太康元年 (280年),析零陽縣設澧陽縣今石門、澧縣一帶,析漊中縣設臨澧縣今桑植、永定一帶。天門郡轄零陽、充、臨澧、漊中、澧陽五縣。隋朝,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稱慈利縣,屬崇州,縣名取“土俗淳慈,產物得利”之義。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廢崇州,改隸澧陽郡。

湖南省一個縣,人口約70萬,素有“金慈銀澧”之稱!

據《慈利縣誌》中記載:“山孕五礦,民以銅、鉛、鐵、錐之利相擅,地利饒給”,方物頗著,素有“銀澧金慈”之譽,加以“土俗仁慈”,“尚義好文”,隋朝乃改名慈利。由此,就慈利縣這一建制,始於隋朝時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唐朝,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澧陽郡為澧州。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廢充縣, 將崇義縣併入慈利縣。元朝,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升澧陽軍州為澧州路。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澧州路總管府,領慈利、澧陽、石門、安鄉四縣。元貞元年(1295),升慈利縣為慈姑州,旋複名慈利州,轄今慈利、桑植、永定、武陵源等區縣。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降慈利州為大庸縣,旋複名慈利縣。

湖南省一個縣,人口約70萬,素有“金慈銀澧”之稱!

最後,清朝雍正八年 (1730年),升澧州為直隸州,慈利縣隸屬於澧州。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分慈利十、十一、十二、十三都及八、九、十四都各部分地置永定縣(今永定區)。到了1914年,慈利縣屬武陵道。1928年,慈利縣直屬於湖南省。1988年,成立大庸地級市,轄慈利、桑植兩縣和永定、武陵源兩區。1988年,慈利縣索溪峪鎮劃至武陵源區。1994年4月4日,將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慈利縣屬之。如今,慈利縣隸屬於湖南省地級張家界市。截至2019年底,慈利縣下轄15個鎮、10個鄉,總面積達3480平方千米,總人口約為70萬人。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