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才看懂《別董大》,中年利益糾纏之際,最懷念曾經的朋友

人的一生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人,有的人於我們而言只是匆匆的過客,但是有的人卻成為我們的朋友、知己、愛人,陪我們走過這漫漫人生路。然而,朋友也有泛泛之交亦或生死之交,下面小編透過對高適一生的分析,來闡述他對不同朋友的不同對待方式和態度。

長大後才看懂《別董大》,中年利益糾纏之際,最懷念曾經的朋友

高適,生於704年,“邊塞四詩人”之一,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四十六歲前鬱郁不得志,遊歷四方。此前所著大部分為風景詩,但是卻因為一首邊塞詩打出了名號。

唐朝開元二十六年,高適與朋友交流詩文,朋友在張守珪幕下,追隨其出塞,張守珪由於防禦吐蕃立下大功,遂唐玄宗派其鎮守幽州,位處高位後便拋棄了初心,更重功名利祿。

張守珪手下一員大將假借他之名出兵,卻全軍覆滅。此事發生後張守珪不是想著為兄弟報仇,而是粉飾太平,謊稱大捷,千萬烈士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名聲,反而消失於天地間。

高適在朋友處瞭解到了第一手資料,寫下了《燕歌行》,藉此批判張守珪和朝廷的惡行。《燕歌行》作為高適邊塞詩的代表作,一方面歌頌了戰士們浴血沙場、奮勇殺敵的豪壯,以及邊塞環境的惡劣。另一方面也揭露了將領的貪功冒進、不體恤士卒以及朝廷的昏庸。

長大後才看懂《別董大》,中年利益糾纏之際,最懷念曾經的朋友

天寶三年,高適在旅途中結交了李白、杜甫,三人一見如故,縱情山水。三人分別後,有了各自不同的發展軌跡。高適出生於官宦世家,只是他出生後,家族沒落,雖與李白、杜甫相交,但是高適與他二人不同,文采驚豔,雖對官場種種嗤之以鼻,但是胸懷大志,有成就大事的能力。

天寶八年,高適被睢陽太守張九皋所舉薦,前去考有道科,一舉中的。他雖然不喜官場做派,但是從官期間的迎來送往也都能輕鬆應對,而且深諳從官之道,從不徇私。高適在安史之亂中憑藉自己較高的情商和智商,在亂世之中站穩了腳跟。

高適與李白的再次見面並不愉快,此時的李白因為安史之亂被牽連入獄,聽說了高適的境遇,想憑藉與高適的友情東山再起,然而高適聽到李白的求救卻無動於衷,高適透過自己在官場的多年沉浮深深的明白,此時營救李白百害而無一利。

高適並不是對待所有的朋友都如此冷酷無情,這樣對待李白只是因為李白與他有著利益上的糾葛。但是對於落魄的杜甫,高適此時高居刺史之位,為杜甫提供了充足的糧食與銀錢,二人也因為救濟關係更近了一步。

長大後才看懂《別董大》,中年利益糾纏之際,最懷念曾經的朋友

但是若論高適最純粹的友情,既不是杜甫也不是李白,而是人生經歷與高適極為相似的董庭蘭,兩位老友相遇之時都是二人人生中最為失意的時刻,因為兩人同樣落魄無依,所以患難之情格外堅固,比如他在自己的詩歌《別董大》中所言。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六慾飄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唐代的詩人中,不乏有許多才情皆在高適之上的,但是在官場中混的比高適好的卻寥寥無幾。這不僅僅是因為高適較高的情商與智商,更為重要的是高適做任何事都以自我為先,以利益為重。

長大後才看懂《別董大》,中年利益糾纏之際,最懷念曾經的朋友

所以要想與高適做朋友,如果不是在毫無利益糾葛時與之相交,那麼就要成為一個能夠為他提供利益的人,只有這兩種人才能與高適成為一輩子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