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試時,兩個考生分數一樣,皇帝:你們倆打一架,誰贏誰就是狀元

中國科舉制度起源隋朝,發展於唐代,經過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人的完善,到了宋朝科舉體系已經較為完備。在古代封建社會時期,雖然科舉制度仍然存在很多不公平的現象,但作為唯一上升通道,科舉是平民百姓最公平的競爭渠道。

殿試時,兩個考生分數一樣,皇帝:你們倆打一架,誰贏誰就是狀元

宋朝第一代領導核心太祖趙匡胤本來是柴核心的結拜兄弟和手下一名上將。柴榮死後,趙上將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從異姓大哥之子柴宗訓手上奪取了領導核心的地位,創立了宋朝。

殿試時,兩個考生分數一樣,皇帝:你們倆打一架,誰贏誰就是狀元

趙匡胤陳橋兵變奪取天下後,採取揚文抑武做法,提高了文人的地位,制定了與士大夫共同治國的基本國策,恢復隋唐時期開科取士制度。但是他制定了一個規矩,參加殿試的考生,完成所有的題目後,誰最先交卷就能成為狀元。宋朝的科舉基本沿襲了唐代的制度,但由於趙匡胤“重文輕武”,為了大量吸納文科人才,宋朝擴大了招生數量,制度上的缺陷也逐漸暴露。

殿試時,兩個考生分數一樣,皇帝:你們倆打一架,誰贏誰就是狀元

趙匡胤登基後很重視人才的選拔,每隔三年各地的舉人都會齊聚汴梁,經過主考官的考核從中選出優秀者成為進士,最終能夠進入殿試環節,接受皇帝考核的只有二十多人,這些進士也都想拼盡全力在皇帝面前露一手。有一次,趙匡胤和往常一樣坐在殿試的大殿中,看著考生陸陸續續進場,這樣的氛圍讓每個考生都感到非常緊張。

殿試時,兩個考生分數一樣,皇帝:你們倆打一架,誰贏誰就是狀元

隨著太監一聲令下,每個考生都開始奮筆疾書,然而十分鐘後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兩個考生說自己已經答完題,趙匡胤拿到他們的答卷,兩份卷子都很滿意,而且交卷時間又一致,這讓滿朝大臣和宋太祖趙匡胤犯了難,這位馬上得天下的皇帝靈機一動便想出了一個“歪主意”,他下令讓王嗣宗和陳識兩人在大殿之上透過摔跤來決定狀元的歸屬。這個獨出心裁的辦法讓眾大臣大跌眼鏡,半天都沒回過神來。

殿試時,兩個考生分數一樣,皇帝:你們倆打一架,誰贏誰就是狀元

臨安朝廷特別欣賞這一優中選優、精中拔精的嚴格選拔相撲能手的做法。內苑侍奉皇帝左右的“內等子”,即標準的相撲手,都是由諸軍隊中膂力強健者充應的,一次僅設120個名額。他們演練相撲,常至深夜。因為只有管押人員十將各二名,上、中等各五對,下等八對,劍棒手五對,屬於御前忠佐軍頭引見司管轄的正式相撲手,即皇帝身邊的虎賁郎將,餘者皆準備應,時間為三年一次。選拔制度如此嚴格,是為了充分保證相撲手優良的質量,三年期限一到,除管押人員十將各二名以下的“內等子”,都要呈試相撲。皇帝經常親自主持這樣的相撲升級比賽。

殿試時,兩個考生分數一樣,皇帝:你們倆打一架,誰贏誰就是狀元

於是科舉歷史上最詭異又搞笑的一幕出現了,王嗣宗和陳識在金殿內,擼起袖子,自由搏鬥起來。兩人不得不使出吃奶的力氣來進行搏鬥,最終王嗣宗更勝一籌,佔了上風,取得了這場“打架得狀元”的鬧劇,被趙匡胤欽點為狀元。陳識躺在地上哇哇哭,後悔當初光念書了,沒好好練練拳腳。王嗣宗雖然得了這個狀元身份,但是卻尷尬的很。他沉默良久才咬著牙對恩師說道:“恩師不必沮喪,摔跤狀元雖暫時會被譏笑,但絕不會改變讀書人本色,學生一定會做個有為官員,不讓後世恥笑。”

殿試時,兩個考生分數一樣,皇帝:你們倆打一架,誰贏誰就是狀元

趙匡胤就主持過一次別開生面的相撲比賽。那是開寶八年(975)廷考,按殿試規則是以先交卷子,皇帝提問難不倒者為魁。可是應試的王嗣宗和陳識齋同時交了賦卷,怎麼辦?趙匡胤便命令王嗣宗與陳識齋當場角力,即以兩兩相當,分其勝負的相撲來爭第一。結果王嗣宗勝了陳識齋,奪得了狀元,並以此為驕傲,因而遭到了他人的譏諷:“豈與角力兒較曲直耶!”

殿試時,兩個考生分數一樣,皇帝:你們倆打一架,誰贏誰就是狀元

而之後,宋太宗也繼續著趙匡胤的事情,而在一年的殿試中,一位考生姓錢的考生,也模仿之前的那個狀元,趕著做題,做完後立即交給了趙光義,宋太宗趙光義看到這位考生交卷這麼早,十分憤怒道:“朕出的題目這麼深奧,你卻第一個交卷,是不是看不起朕?錢某最後連三甲都沒進,投機取巧的他只能名落孫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