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篡唐立周,為何逝世後李顯不顧眾人反對執意將其葬於乾陵?

公元705年12月,一代女皇武則天在上陽宮內去世,這件事在當時必然是轟動的,很多人蠢蠢欲動,感覺清算的時機到了,但“新皇帝”李顯卻做了一件令人意外的事情。唐中宗李顯不顧眾人的反對,把武則天埋葬到了高宗李治所在的乾陵,這也讓乾陵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座葬有兩位皇帝的陵墓。

武則天廢黜過李顯,也篡唐立周,這在封建時代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既然這樣,李顯為什麼還要了卻武則天的心願呢?

武則天篡唐立周,為何逝世後李顯不顧眾人反對執意將其葬於乾陵?

圖片來源於網路:乾陵

一、武則天的狠辣手段

1、度日如年的太子

武則天和李顯是一對母子,但兩人的恩恩怨怨還得從一開始說起,武則天和丈夫高宗李治一共生了4個兒子和2個女兒,可以說這6個子女的一生都頗為“傳奇”。

大女兒安定公主據說是被武則天親手殺掉的,目的是為了打擊競爭對手王皇后,次女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後來被玄宗賜死,長子李弘據說是被武則天毒殺的,二子李賢是被武則天逼死的,三兒子是中宗李顯,小兒子李旦也做了皇帝,是為唐睿宗。

公元683年李治駕崩,繼承者是李顯,第二年皇后韋氏的父親被委以重任,武則天看到兒子有意培植自己的勢力,於是直接廢黜自己的兒子為廬陵王,此時中宗只當了50多天的皇帝。

武則天篡唐立周,為何逝世後李顯不顧眾人反對執意將其葬於乾陵?

圖片:小兒子李旦劇照

李顯之後李旦被立為皇帝,武則天從此臨朝稱制掌握了國家大權,公元690年,武則天正式稱帝並改國號周,李旦順應時局請求改為武姓,就這樣從唐朝皇帝變成了周朝的皇太子。

之前的李顯由於兩個哥哥的前車之鑑,因此十分畏懼母親,擔心有一天自己也被除掉,此時擁護唐王朝的一幫王公大臣公開討伐武則天謀朝篡位的舉動,打出的旗號就是恢復大唐,迎回廬陵王李顯,這一下李顯就更加害怕了,每日可謂如履薄冰。

武則天篡唐立周,為何逝世後李顯不顧眾人反對執意將其葬於乾陵?

圖片:李旦成為皇帝劇照

2、走出陰影登基為帝

公元693年武則天受到矇蔽,誤殺了李旦的后妃竇氏、劉氏,其中竇氏就是後來玄宗的親母,李旦經此一劫雖然性命保住了,但太子的位置卻沒了,關於繼承人的問題,在狄仁傑的建議下武則天迎回李顯,冊封他做了新太子。

照理說李顯該安心了,事實上他內心更加恐慌,比如他的長子李重潤和女兒女婿在私下討論張氏兄弟在後宮的事情,東窗事發後武則天將三人全部賜死,看著兒子、女兒和女婿白白喪命,李顯根本無能為力。

就這樣,李顯戰戰兢兢的一直熬到了公元705年,這一年張柬之、桓彥範、袁恕己等五人發動了著名的“神龍之變”,殺掉了張昌宗兄弟,並且逼迫武則天將皇位傳給兒子李顯,恢復大唐的國號,因為張柬之五人事後均敕封為王,因此又稱為“五王之變”。

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李顯在“五王”的邀請下仍然唯唯諾諾的不敢拋頭露面,後來在眾人的聯合勸諫下,李顯最終才答應順承天意走出來主持大局,可見他對母親有多麼的畏懼。

武則天篡唐立周,為何逝世後李顯不顧眾人反對執意將其葬於乾陵?

圖片:李顯唯唯諾諾劇照

二、武則天遺願最終如願以償

1、武則天的最後願望

武則天退下來之後遷到了上陽宮定居,相比之前意氣風發不服老的態度,下臺後的武則天就顯得有些心灰意冷,或者說頹廢了,她不再熱衷於梳妝打扮和華麗的服飾,面容越來越憔悴。

有一日李顯前去拜見武則天,看到母親如今的樣子大吃一驚,武則天哭著對這個“不中用”的兒子說:“我當初把你接回來,就是想要把整個天下都給你,沒想到那五個人卻把我弄到了這裡”。

李顯聽到母親這番話痛哭流淚,跪下忙說:“兒子死罪”。也正是因為這次見面,本就軟弱的中宗李顯對親生母親動了感情,為此後武則天順利葬入乾陵打下了基礎。

公元705年12月,武則天逝世於上陽宮,享年82歲,她在臨死前留下遺詔,希望能夠把之前的帝號去掉,以則天大聖皇后的名義對外公佈各種訊息,其意思也很明顯,那就是把自己的身份重新改成李氏家族的媳婦,在第二年的中旬,武則天就被葬入了乾陵,可以說了卻了一生最後的心願。

武則天篡唐立周,為何逝世後李顯不顧眾人反對執意將其葬於乾陵?

圖片:武則天面容憔悴劇照

2、李顯為何這樣做

對於武則天最後的這個願望,李顯的壓力是很大的,反對的聲音也佔據了輿論的絕大多數,但他不顧所有人的反對,還是把母親和父親埋葬在了一起,這其中的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

首先他對武則天的懼怕是與生俱來的,也是深入骨髓的,在這種性格的趨勢下已然養成了一種習慣,即便武則天已經奄奄一息,他本人還是非常聽話。

其次,無論兩個人有多麼大的恩怨,說到底還是血脈相連的親母子,眼看一生傳奇的母親生命走到了盡頭,本來就不是什麼心狠手辣之人的李顯,自然會把親情放在第一位。

另外,除了上面的這兩種原因之外,應該還有一種政治上的原因,中宗李顯繼位之後在很多方面和朝臣們的意見是不一致的。他本人認為武則天把皇位給自己屬於“禪讓”的一種,而以“五王”為首的很多大臣認為,這是他們一系列“革命”後努力換來的勝利果實,這屬於徹徹底底的改朝換代。

說白了,這還是政治利益下的明顯分歧,李顯在武則天入葬這件事上如何去做,就代表了今後的政治態度,也牽扯到如何去封賞一眾所謂的“功臣”,這對於他來說至關重要。

武則天篡唐立周,為何逝世後李顯不顧眾人反對執意將其葬於乾陵?

圖片:李顯重登帝位劇照

而事實證明,李顯最後選擇把母親武則天葬入乾陵,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意見,也宣佈了“五王”勢力在政治上的徹底失敗。果不其然,這五位最後結果都不是很好,敬暉在丟失大權後於崖州被殺,張柬之憂憤而亡,崔玄偉死於嶺南,剩下的桓彥範、袁恕己則被李顯的手下殺掉。

所以武則天葬入乾陵,也可以看作是大唐復辟後新一輪的皇權收攏行為,對唐代中後期的影響還是頗大的。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