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蘇聯,鼎盛時期的平民生活

五十年代蘇聯,鼎盛時期的平民生活

【哈巴羅夫斯克的城市街景】清朝的早、中期,該地區的名稱為伯力;世代居於此地的是(中國)達斡爾部落。清朝咸豐八年(1858年),沙俄軍隊佔領該地並設立哨所。隨後,沙俄向伯力地區武裝遷居人口,設立了新村鎮逾二十座。

五十年代蘇聯,鼎盛時期的平民生活

【哈巴羅夫斯克地區人像】清朝咸豐十年(1860年),中國烏蘇里江以東領土割讓給俄國;後此地正式更名哈巴羅夫斯克。哈巴羅夫斯克是遠東地區的重要海陸空樞紐,邊疆區首府。截止2008年底,在該市從事商品貿易的中國商人超過五萬。

五十年代蘇聯,鼎盛時期的平民生活

【烏蘇里江的遊客】烏蘇里江是中俄兩國的界河,全長近九百公里。西周時期,肅慎人(古代的東北民族,今滿族的祖先)就在此地狩獵捕魚;後來,漢族人口亦大量湧入,在此拓地耕田。烏蘇里江地區人煙相對稀少,水域未被汙染,水產資源豐富。

五十年代蘇聯,鼎盛時期的平民生活

【集體農莊的農產品市場】二十年代末期,蘇聯開始推廣農業公社(集體農莊),生產資料實行公有化。集體農莊的農民,參加集體勞動;按莊員的勞動數量、質量,分配給個人收入。同時,莊員可保留部分宅旁園地,經營畜牧養殖等副業。

五十年代蘇聯,鼎盛時期的平民生活

【集體農莊的女子】五十年代中期,蘇聯又對集體農莊的管理進行了改革。國家僅對集體農莊下達五年週期的收購任務,其他均由集體農莊決定。集體農莊的人員收入,通常參考所在地的(國營)農場職工標準;鼓勵集體農莊、國營農場間的相互協作。

五十年代蘇聯,鼎盛時期的平民生活

【伊爾庫茨克的傳統民居前】該市的位置在貝加爾湖的南端,是西伯利亞排名首位的工業城市;俄最大的(伊爾庫茨克)飛機制造廠就位於此地,生產戰鬥機、運輸機、轟炸機等。該地區還有采礦、礦山機械、木材加工、石油化工等產業。

五十年代蘇聯,鼎盛時期的平民生活

【伊爾庫茨克的醫院護士】1661年,伊爾庫茨克建市;該市擁有歷史建築逾一千三百處,國家級、州級建築古蹟逾五百處。古老的貝加爾湖(形成於二千五百萬年前)就位於該市的東部;此地山林幽靜、湖水清澈。該湖的淡水量,佔地球淡水量的兩成。

五十年代蘇聯,鼎盛時期的平民生活

【莫斯科的自動售貨機】公元一世紀,希羅(希臘人)製造了出售聖水的自動裝置,為早期自動售貨機。二十年代中期,美國研製出各種(現代)自動售貨機。二戰之後,果汁注入紙杯的(噴水型果汁)自動售貨機開始普及,大受歡迎。

五十年代蘇聯,鼎盛時期的平民生活

【莫斯科的百貨商場】古姆(國立)百貨商店(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альный Магазин)位於紅場,建於1893年,由逾千間店鋪組成;此地銷售的各種商品琳琅滿目。《蘇聯老照片,1959年。攝影:哈里森·福爾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