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有錢、有糧、有兵、還有民心支援的鄭成功,北伐為何會失敗!

上次我們說了鄭成功讓清政府頭疼不已,可他最終還是敗走臺灣,他是怎麼失敗的呢?

說到底,還是因為鄭成功看重軍事,而政治體系建設沒跟上,他本人的政治眼光也不如他的軍事眼光出色,只有武沒有文,這和只有文沒有武一樣,都成功不了。

當時有錢、有糧、有兵、還有民心支援的鄭成功,北伐為何會失敗!

鄭成功的一切邏輯,都以軍隊為出發點,比如在奪取土地之後,他最關心的是如何為軍隊籌集糧餉。他在這種事上很有辦法,一方面打擊那些在地方上擁兵稱霸的小股勢力,掃除後顧之憂,一方面向地方上比較有能力計程車紳施與好處,又打又拉,就把糧餉搞定了。時時困擾南明政權的錢糧問題,在鄭成功面前,這都不是事。只是,鄭成功的興趣僅限於糧餉,他很少在新佔領的土地上設立任何政府機構。在他長期經營的福建,底子好,這樣做還看不出什麼弊端,但在他開始發動北伐,進軍江南,來到了一個不熟悉的地方時,各種各樣的問題就開始暴露出來了。

當時有錢、有糧、有兵、還有民心支援的鄭成功,北伐為何會失敗!

鄭成功在北伐的時候帶了個副手,這人是個名叫張煌言的書生。他給鄭成功提出建議,要和江南士紳同心同德,多用一些政治性的安排來團結抗清的力量。可這與鄭成功的軍事專制思路形成了矛盾,鄭成功認為要改變歷史,主要靠軍事手段,靠打贏戰爭,政治手段沒什麼用,就根本不聽張煌言的意見。

當時有錢、有糧、有兵、還有民心支援的鄭成功,北伐為何會失敗!

所以,儘管當時的江南人已經把鄭成功神化了,可鄭成功卻沒有好好的利用這樣的高漲的民意,沒有想法如何去管理老百姓,一心只顧著蒐集錢糧,把佔領地當作了物資來源地,這麼下去,逐漸就沒有了群眾基礎。因此在攻打南京不利的時候,鄭成功終於發現,他在當地沒有任何組織力量可以依賴,只能匆匆收兵。

鄭成功和張煌言的分歧,是他統治期間難得一見的文武矛盾,而且也是南明最後一次主要的文武矛盾。鄭成功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伐失利,此後節節敗退,終於退向了臺灣。

當時有錢、有糧、有兵、還有民心支援的鄭成功,北伐為何會失敗!

其實並不是文武之爭導致了鄭成功的失敗,就算是張煌言這個角色不存在,鄭成功在政治思路上的缺陷,也遲早會導致他走向失敗。他的經歷說明了一個問題,如果政治家和將軍們能協調一致,明朝很可能不會衰亡,政治家深諳教化之道,知道該用什麼手段籠絡人心,積聚政治力量,而將軍們則提供了軍事力量去保障這些手段的實施。與此同時,無論在文官還是武官系統的內部,都不能出現黨爭,由此產生的內耗是整個國家都承受不起的。明代始終沒解決好這些問題,在南明時期的混亂局面下,各種利益的爭鬥就加了一個“更”字,因此使南明的君主世襲體系只存在了18年的時間,根本無力迴天。

當時有錢、有糧、有兵、還有民心支援的鄭成功,北伐為何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