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4歲給哥哥讓了一隻梨,16歲時哥哥卻還了他一條命

孔融4歲給哥哥讓了一隻梨,16歲時哥哥卻還了他一條命。少能讓梨的孔融,結果被曹操以“不孝”之名處死。

《三字經》中有句話,叫“融四歲,能讓梨”,說的是東漢文學家孔融幼時尊長孝親的故事。孔融是名門之後,據《後漢書》載:“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由於從小受到儒家的傳統教育,為人很是循規蹈矩,尤其是以孝聞名鄉里。

孔融4歲給哥哥讓了一隻梨,16歲時哥哥卻還了他一條命

《融家傳》有載:“(孔融)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這就是流傳千古的“孔融讓梨”的故事。

孔融4歲給哥哥讓了一隻梨,16歲時哥哥卻還了他一條命

幼能讓梨的孔融,及長,仍是孝心滿滿,比如他13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後,他的內心湧動著巨大的悲痛,以至於“哀悴過毀,扶而後起”,他哀痛得差點掛了,走路都要人扶,因此再度入選年度孝順楷模。

孔融4歲給哥哥讓了一隻梨,16歲時哥哥卻還了他一條命

父親去世後,孔融一家母子三人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到也平靜安逸。直到孔融16歲那年,家裡又發生了一件“震驚鄉里”的大事——那一天,孔融的哥哥孔褒有事外出,家裡卻突然來了位行色匆匆的陌生男子,那人自報家門叫張儉,說是孔褒的好朋友,因為在老家犯了事,正被官府通緝,所以想到好朋友家避避風頭。

孔融4歲給哥哥讓了一隻梨,16歲時哥哥卻還了他一條命

依漢律,窩藏逃犯是死罪,但是,孔融覺得既然來人是哥哥的朋友,他無論如何也不能拒之門外,於是,就自作主張地收留了張儉。但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孔傢俬藏逃犯的事最終敗露了,官府上門拿治罪。本來領罪者當是“窩藏主犯”孔融的,但是,此時,他的哥哥和母親卻都站了出來,都說收留逃犯張儉是自己的主意,紛紛表示要以身抵罪。

孔融4歲給哥哥讓了一隻梨,16歲時哥哥卻還了他一條命

由於張儉是孔褒的朋友,所以官府判定,“窩藏主犯”當是孔融的哥哥孔褒,孔褒以身受死,挽救了弟弟的一條性命。

孔融4歲給哥哥讓了一隻梨,16歲時哥哥卻還了他一條命

哥哥為他丟了性命,卻成就了孔融的名聲,最後,他越混名氣越大,結果因為管不住自己的一張臭嘴,把少年時代積攢的一點好名聲統統都給“敗光”了,最終被曹操加了個“不孝”的罪名給處死了。

孔融4歲給哥哥讓了一隻梨,16歲時哥哥卻還了他一條命

孔融的故事是夠發人深思的,少時聰明、善良,到老也未必能得善果。現在的人們都追求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點沒啥大錯,但過了就不正常了。《傷仲永》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而另一位古代的勵志少年——鑿壁偷光的匡衡,在功成名就後,人到晚年卻沒能把握好自己,結果淪為貪腐之徒,遺臭萬年。因此,人們大可不必糾結於起步好不好,因為,結局好,才是真正的好。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