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棺材南抬,繩斷便葬”,究竟是什麼意思?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身體已經是大不如前了,最終病情加重,病逝於五丈原。諸葛亮是中華歷史上非常出名的人物,所以關於他的傳說非常多,其中自然就有關於諸葛亮墓地的傳說。實際上,關於諸葛亮墓地的說法,有三種說法,分別是正史記載、三國演義描述和民間傳說。

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棺材南抬,繩斷便葬”,究竟是什麼意思?

正史記載

根據正史記載,諸葛亮去世於建興十二年八月二十八,換算成我們現在的時間就是公元234年10月8日。10月份的天氣還是比較熱的,所以諸葛亮的屍首儲存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天氣太大,會有腐爛的氣味。諸葛亮也是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命令士兵將他葬於定軍山中。只不過按照諸葛亮的遺命,他的墓地並不宏偉,只需要挖一個可以放棺材的洞,把諸葛亮放進去就就可以了,而且諸葛亮也並沒有要求放陪葬品,十分簡單。這倒也是符合諸葛亮的一生,簡簡單單,全心全意都是為了蜀漢!

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棺材南抬,繩斷便葬”,究竟是什麼意思?

《三國志》:初,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諸葛亮死後,劉禪追諡他為忠武侯,並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定軍山就在沔陽,且三國時的沔陽就在現在的陝西省漢中市勉縣,綜合這些資訊來看的話,諸葛亮確實是被葬在了定軍山,但是具體的位置就無從知曉了。

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棺材南抬,繩斷便葬”,究竟是什麼意思?

三國演義的說法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諸葛亮死後是被運回了成都,然後再葬至定軍山。

原文:儀呈上孔明遺表。後主覽畢,大哭,降旨卜地安葬。費禕奏曰:“丞相臨終,命葬於定軍山,不用牆垣磚石,亦不用一切祭物。”後主從之。擇本年十月吉日,後主自送靈柩至定軍山安葬。後主降詔致祭,諡號忠武侯;令建廟於沔陽,四時享祭。

可以看到,羅貫中是採用了史書中的資訊,認為諸葛亮是葬在了定軍山中,只不過從漢中回來,再到漢中去走一趟,這麼長的時間諸葛亮都得不到安葬,並不怎麼合理。畢竟古代講究的是入土為安。

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棺材南抬,繩斷便葬”,究竟是什麼意思?

民間傳說

在民間,諸葛亮是神話一般的人物,計謀頻出,算無遺策。大家對於諸葛亮死的這麼平平靜靜並不滿足,於是虛構出了這麼一個故事。

話說諸葛亮自知大限已到,於是在彌留之際,遺書給後主劉禪,讓他安排自己的後事時,不用專門大興土木建造墓地,只需要將屍體入棺,由四名士兵抬著向南走,槓斷繩爛之處便是他的葬身之所。

這便是大家所說的“棺材南抬,繩斷便葬”的由來。

要說諸葛亮為何這麼幹,其實也是因為他的仇人太多了,他早就知道蜀漢國力弱於曹魏,最終會被魏國滅掉,而自己數年征伐,不知道殺死了多少魏國人,萬一將來他們報仇,破壞自己的陵墓屍骨,該是多麼悲哀的一件事。於是他才想出了這個法子,目的就是防止別人找到他的墓地,打擾他的安寧。

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棺材南抬,繩斷便葬”,究竟是什麼意思?

那麼他又為何會想出“棺材南抬,繩斷便葬”這麼個方法呢?

實際上,這便是諸葛亮的聰明之處,更有甚者稱這是諸葛亮一生的最後一個計謀!因為諸葛亮死的時候天氣炎熱,這勢必就會有一陣惡臭,即便你用何種香料掩蓋,始終有那麼一股味道。四個壯漢抬著棺材向南走,一時半會怎麼可能把繩子磨斷?要知道古人是非常尊重死者的,抬棺的繩子是經過加強的,萬一在安葬前就斷了,簡直是太晦氣了。

就這樣,四個壯漢抬著棺材走了三天三夜,累得實在是不行了,而且時時刻刻要忍受著那種味道,便決定主動割斷繩子,就地掩埋,然後回去領賞了。

實際上,諸葛亮之所以使出這個計謀,讓人抬棺南走,就沒想過讓他們活著,要不然他的掩埋之地不就暴露了?而劉禪又不是傻子,一看諸葛亮的遺言有懂了這個意思,所以他把繩子加固過,保證這四個人短時間內回不來。這樣一直走下去的話,四個人只能餓死或累死在外面。但沒想到,這四人幾天過後就回來了,說明繩子根本就是他們自己割斷的,於是將他們誅殺。事實上,就算繩子不是他們割斷的,但為了保守秘密,劉禪也必須殺掉他們。

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棺材南抬,繩斷便葬”,究竟是什麼意思?

結語

按照正史和三國演義的說法,諸葛亮是被葬在了定軍山,而且墓葬極其簡單,符合諸葛亮的風格。至於這個民間傳說,則有許多的不合理之處了,“棺材南抬,繩斷便葬”,也許只是民間眾人對諸葛亮計謀的讚歎吧,連死後之事都能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