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閹割,德國雄心猶在,還會成為超級大國嗎?

首先要理解什麼是超級大國,美國這種經濟、軍事、科技全方位強盛的國家才算超級大國,美國有21。4萬億美元的GDP,還有規模最大、技術最強的海陸空三軍,以及在全球範圍內舉足輕重的高科技技術產業,最後還有面積廣闊的領土、領海。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閹割,德國雄心猶在,還會成為超級大國嗎?

按照這個標準似乎沒有第二個超級大國了,連英國、法國都不再是超級大國,甚至連俄羅斯這樣版圖廣闊的國家,都不再是超級大國,面積僅剩35。8萬多平方公里的德國,如何成為超級大國呢?

再退一步講,德國在歷史上從來也不是超級大國,它只能算是個軍事強國而已。比如俾斯麥一手打造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它在19世紀中葉還是個農業國,1834組建地區性的關稅同盟之後,德國的工業、手工業開始緩慢崛起,此後直到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時,內部關稅壁壘對德國經濟的限制都是存在的。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閹割,德國雄心猶在,還會成為超級大國嗎?

好在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稱帝之後,普魯士軍隊乘著對法戰爭勝利之餘威,順勢滅亡了北德意志邦聯和南德諸邦,這才真正統一了德國本土的經濟市場,但它此時仍然是個農業國,只是裝備了德萊賽M1941後裝針發槍普魯士軍隊比較能打罷了。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閹割,德國雄心猶在,還會成為超級大國嗎?

對法戰爭後,藉助法國提供的50億法郎賠款,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經濟像脫韁的馬一樣飛馳,但也僅僅是在追趕英國而已,和日不落帝國還是長遠了,或許是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俾斯麥極力討好英國,甚至不惜失去沙俄這個夥伴。俾斯麥在對法戰爭第三年創立了鐵路局,此後開始狂修鐵路,到1875年時德國鐵路總里程已經達到27960km,俾斯麥的初衷是為了在戰爭中更方便的排程軍隊,但這種無心插柳的舉動,大大促進了德國工商業的發展。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閹割,德國雄心猶在,還會成為超級大國嗎?

但是,德國快速發展的工商業一開始就遇到了難題,這就是1873年的大蕭條(整個70年代歐洲經濟都不好),俾斯麥在1879年開始採取關稅保護政策,說白了就是增加進口關稅,將國內市場留給自己的工礦企業,因為第二帝國人口眾多,這種做法在短期內大大刺激了德國的工業進步,比如德國的鋼鐵產量從1970年的150萬噸,猛增到1913年的1000多萬噸,煤炭的產量也有3倍以上的提高。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閹割,德國雄心猶在,還會成為超級大國嗎?

但德國的關稅政策得罪了很多人,當時的德國是歐洲人口大國,自然也就是各國倚重的巨大市場,首先對俾斯麥政策不滿的就是沙俄,因為沙俄的糧食出口受到重創,並因此倒向了法國,當時法國向沙俄提供了高達24億法郎的資金,就是為了收買它一起夾擊德國。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閹割,德國雄心猶在,還會成為超級大國嗎?

(柏林-巴格達鐵路示意圖)

1895年之後德國經濟進入嶄新時代,化學、電子、造船、機械等行業高速發展,德國的工業吸納了全國勞動人口的60%以上,俾斯麥的繼任者列奧·馮·卡普里維取消了關稅保護政策,但德國的商品外銷並不順利,因為他沒有像英法那樣廣闊的殖民地提供市場,也就無法形成強大的工業和實力,更不可能獲得超級大國應具備的影響力。為了擴大市場和影響力,德國曾計劃修建通往中東的柏林-巴格達鐵路,但在英法干預下根本無法推進,如此憋屈,怎麼看都不像超級大國。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閹割,德國雄心猶在,還會成為超級大國嗎?

第三帝國只有短暫的12年,雖然德軍閃電戰聞名天下,但這個第三帝國也遠遠算不上超級大國,只能是個軍事強國而已。

如今,德國僅剩下不到36萬平方公里,在歐洲就像個裸奔的少年,毫無戰略縱深可言了,這樣的國家根本不具備軍事強國的基礎條件,超級大國有從何而來呢?儘管德國經濟、科技實力強勁,一直都是歐洲最大、最有力的經濟體,但其實它連自己都保護不了,這也是為什麼德國極力維護歐盟團結的原因,一個團結的歐盟不僅能為德國提供市場,還能提供安全。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閹割,德國雄心猶在,還會成為超級大國嗎?

德國要想成為超級大國,首先必須讓歐盟更團結,組成強有力的聯邦政府,然後在德國帶領下全方位的推進軍事、經濟、科技進步,以歐洲5億人口和科技基礎,有希望成為與美國鼎足而立的超級大國。但誰都知道,歐盟是個鬆散的聯盟,由於成員國的貧富差距、戰略需要、經濟利益等差距太大,想讓他們打成一塊鐵基本不可能,德國能號令的只有它那8000多萬人口和35。8萬多平方公里的國土,就算德國發明瞭比氫彈還可怕的武器,它也只是個軍事強國而不是超級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