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聖合葬墓乾陵,為何曾動用40萬人、遭三次盜掘都沒有成功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 武則天 的陵墓也比較別具一格,堪稱史上最難盜掘的皇帝陵墓,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1300多年來,歷朝歷代的盜墓賊使勁了渾身解數,不管是用古代時期的刀劍,還是用近代時期的槍炮,都沒有撼動它分毫,甚至他們連墓道口都沒有找到。那武則天墓道口究竟為什麼很難盜掘呢?

二聖合葬墓乾陵,為何曾動用40萬人、遭三次盜掘都沒有成功

武則天的陵墓就是 唐十八陵 之一的乾陵,這是她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其實從秦漢之後,一朝的皇帝和皇后,大部分死後都不會選擇合葬的。而且武則天雖然是 唐高宗李治 的皇后,但也是唐朝的皇帝,像乾陵這種“二聖”合葬的陵墓,在中國的歷史上可謂是獨樹一幟。

乾陵位於陝西省 乾縣 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離世界歷史名城西安有76公里。梁山總共有三個山峰,其中北峰的海拔最高,大約有1047米,乾陵玄宮就主要在北峰之上,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南邊的兩座山峰較矮,一東一西,所以被取名為“乳峰”,是女皇武則天的象徵。由於梁山北峰的海拔高,再加上乾陵修建的時候,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墓各方面的修建都是極盡奢華繁複,工藝用的也是 唐朝 當時最具代表的。所以乾陵的工程量非常的大,修建時供工人居住和放置材料的房間就造了378間,前後共花了23年,才最終建成。而乾陵的規模自然也不必多說,那是空前的宏偉。據《唐會要》記載,乾陵佔地面積“周八十里”,換算成現在的資料大概在240萬平方米左右,相當於一座城池。不過乾陵的確是按照唐朝首都長安城的格局建造,主要有皇城、宮城和外郭城三個部分。而墓室內主要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後三個墓室組成。

二聖合葬墓乾陵,為何曾動用40萬人、遭三次盜掘都沒有成功

乾陵作為“二聖”的合葬陵墓,其中珍貴陪葬品自然不會少。根據相關專家用科學的儀器對地宮進行探測,再結合一些有關的歷史資料,在乾陵中,陪葬的寶藏至少有500噸以上。這些珍貴的陪葬品大部分都放置在過洞兩側的耳室和甬道石門的前後。而且據說 王羲之 真跡的《蘭亭序》也在乾陵之中。這也是乾陵一直以來,引得眾多盜墓賊前仆後繼的主要原因,僅是有記載的大規模盜掘乾陵的事件就有三次。

二聖合葬墓乾陵,為何曾動用40萬人、遭三次盜掘都沒有成功

第一次是唐朝末年發生 黃巢 之亂,黃巢動用40萬大軍打算盜掘乾陵,但挖出一條40餘米深的大溝,也沒找到墓道口。所以挖遍了整個梁山,連個毛都沒找到。至今在梁山主峰西側仍有一條深溝被稱為“黃巢溝”。第二次是五代時候,耀州節度使 溫韜 盜掘了包括李世民陵墓在內的17座唐代帝王陵墓,盜得大量錢財後,又命令數萬人於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但是這一次挖掘中,突然狂風暴雨大作。人馬一撤,天氣立即轉晴。如此三番。溫韜搞不懂是怎麼回事,停止了繼續發掘乾陵的念頭;規模最大的一次盜墓是第三次,當時是民國時期,一次性出動了40萬人,並且盜墓工具用的不是普通的鋤頭和鐵鍬,而是比較現代大炮等火器,當時乾陵所在的梁山半個山頭都被翻過來了。但無一例外,全都沒成功。

這三次盜墓失敗的原因是多種多樣,但是歸根究底都是因為沒有找到墓道口。墓道口就像乾陵的大門一樣。下葬時,棺槨就是從墓道口進來的。所以盜墓時,找到墓道口,從墓道口進入,那肯定是事半功倍。找不到墓道口,那只有拆卸陵墓四周的牆體。不過這個方法,在乾陵這裡是行不通的,因為乾陵採取的是“因山為陵”的葬制,這樣的葬制就是橫向挖進山體內,再將山體掏空一部分,最後將整個陵墓的地宮鑲嵌在其中。這樣葬制的乾陵其實本身已經足夠堅固了。然而武則天是在唐高宗死了20年之後才葬入乾陵的,並且死前叮囑後人對乾陵進一步加固,前後兩次加固,堅固程度可想而知。所以如果找不到墓道口,除非把整座山移平,否則盜墓賊不可能進入。

二聖合葬墓乾陵,為何曾動用40萬人、遭三次盜掘都沒有成功

而讓歷朝歷代盜墓賊心心念念,苦苦找尋的墓道口,卻被一群農民工無意發現了。1958年的一天,乾縣的一群農民口來到了梁山周邊,準備開山採石。但誰知一聲炮響之後,出現在這群農民工面前的,不是眾多石塊,而是四周打磨整齊的乾陵墓道。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得知訊息的陝西文物部門,立即組織了考古隊對 乾陵地宮 的墓道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

二聖合葬墓乾陵,為何曾動用40萬人、遭三次盜掘都沒有成功

但接下來的一個發現,卻讓考古專家們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因為乾陵墓道的堅固程度不亞於乾陵的地宮。乾陵地宮墓道位於梁山主峰東南半山腰部,當時考古專家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用了多種現代考古技術,才終於發掘出了墓道砌石的整個面貌。乾陵地宮墓道的長度大約有63米,南邊寬北邊窄,所以是一個斜坡的形狀。墓道主要由塹壕和石洞兩部分組成,全部都用了石條填塞,進行加固。這些石條由南向北順著斜坡,依次分層疊加扣砌,總共砌了39層,用了石條8000多塊。除此之外,據《 舊唐書 》中的記載,“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也就是說在這些石條之間的縫隙用了細鐵栓板拉固,上下之間的鑿洞也用鐵棍貫穿,最後再將一些鐵塊高溫熔化,沿著更為細小縫隙向裡面灌注,幫助細鐵、鐵棍與石條徹底熔為一體。所以那些古代盜墓賊即使找到的墓道口,以當時的盜墓技術,也很難將它成功代開,對墓內進行盜掘。據說,乾隆 裕陵 的墓道口使用的就是乾陵墓道的建造方法。也正是因為這樣,在近代之前,乾隆的裕陵都沒有被盜掘過,直到1928的時候, 孫殿英 用火炮打開了乾隆的裕陵,才成功對其進行了盜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