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樣是為宋朝議和,寇準成了忠臣,秦檜卻成了奸臣?

北宋時期與遼簽訂了《澶淵之盟》,南宋和金國進行了紹興和議,但為何主持議和的大臣結局迥然不同呢?

其實,這主要與議和大臣對議和結果的爭取程度以及對國家的益、害有關。

為什麼同樣是為宋朝議和,寇準成了忠臣,秦檜卻成了奸臣?

寇準的議和為宋朝爭取了利益,是當時情形下超出預期的好結果。

北宋在宋太宗趙光義時期發動的兩次對遼主動出擊,結果都大敗而歸,從此宋朝君臣對遼在心理上產生了畏懼。

當遼國蕭太后和皇帝帶領軍隊繞過邊關城池直接向宋朝的都城汴京挺進時,宋朝君臣大驚失色,除了寇準,滿朝大臣幾乎沒有什麼人主張與遼作戰,王欽若和陳堯叟更是分別提出了南遷金陵和成都的建議。

如果此時宋朝皇帝真的跑了,前線將士很可能士氣低落、無心戀戰,宋朝會出現兵敗如山倒的情況,結果只會喪失大片國土或出讓更多利益。

就在這歷史的緊要關頭,寇準堅決主戰,併力促宋真宗親征。宋真宗的親征提高了宋軍計程車氣,各路援軍也源源不斷的趕來,而遼軍主將又被宋軍意外射死,最終遼主動提出議和,不想打仗的宋真宗馬上同意。

當時寇準想趁機消滅遼軍這支精銳部隊,怎可奈皇帝和一幫大臣害怕打仗,堅持要和談,寇準胳膊擰不過大腿,只能依了皇帝。

為什麼同樣是為宋朝議和,寇準成了忠臣,秦檜卻成了奸臣?

皇帝在和談大臣曹利用走時說:“實在不得已,每年一百萬兩銀子也可以吧。”

但他從皇帝那裡出來後,寇準叫住了他,並說道:“雖然陛下已有旨意說許給契丹的金帛數可以在百萬之內,但是你去談判,許諾的金帛數不許超過三十萬,超過此數你不要來見我,否則我會斬了你的頭!”

當曹利用回來後,宋真宗問他多少,他出了三個手指頭,宋真宗道:“三百萬!太多了!”但想了想又說:“能了結此事,也就算了吧!”

等曹利用說出只是三十萬時,宋真宗有點大喜過望,直接將曹利用提拔為忠州刺史,而他原來只是個殿直,是個沒有實職的低階武官。

曹利用能談到三十萬,離不開寇準的訓斥和堅持。所以,寇準主持的和議,是當時形勢下已經算是較好的結果,是為國保住了儘可能多的利益。反觀秦檜,就完全不是那回事兒了。

為什麼同樣是為宋朝議和,寇準成了忠臣,秦檜卻成了奸臣?

秦檜的議和讓宋朝的利益損失巨大,更多的是卑躬屈膝。

秦檜在汴京城破時,曾經被金人俘虜,後來金人又把他毫髮無損的送了回來,這本身就讓人懷疑,為何別人都去受罪卻唯獨把你放了回來?

而秦檜主張和談,在和談中又處處討好金國,甚至為了和談謀害了抗金英雄岳飛,此等人,不是奸臣又是什麼?

秦檜主持的和談,殺了英雄岳飛,把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割讓給金國,每年還要送大量的歲幣,而在地位上,原來的北宋和遼是兄弟之國,如今南宋的皇帝卻需要受金的冊封,奉金國為“上國”。

如此秦檜,如此陷害忠良、討好敵人,出賣國家利益,不是奸臣又是什麼?

為什麼同樣是為宋朝議和,寇準成了忠臣,秦檜卻成了奸臣?

所以,雖然都是議和,但議和的內容和對國家利益的影響卻是迥然不同的,一個是力挽狂瀾後的議和,一個是卑躬屈膝的議和,這就是為什麼同為議和、兩人的結局卻迥然不同的原因。

對此,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