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營造陵寢費盡心機,地面不敢超過雍正泰陵,但地下卻奢華至極

嘉慶營造陵寢費盡心機,地面不敢超過雍正泰陵,但地下卻奢華至極

自清入關後直到滅亡,在東陵和西陵共建造了9座皇家陵寢。本來,按照傳統文化兒子的陵寢一定要比父親的規制要低,至少在等級上不能超越先人,這其實也是中國對“孝”的一種理解。可自從乾隆開始,不再奉行這種傳統,而是大大超越了父輩、祖輩。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正值大清國力最盛之時,他的裕陵規制超過康熙、雍正倒也說得過去,畢竟國庫有錢嗎。可是後來的嘉慶、道光也這麼幹,那就有點說不過去了。道光皇帝一直標榜節儉,可是在皇陵一事上卻不退讓,硬是修了兩個帝陵。這也難怪,在位三十年吃了不少苦,整天勒著褲腰帶過日子,說什麼死後也要好好享受一番。

嘉慶營造陵寢費盡心機,地面不敢超過雍正泰陵,但地下卻奢華至極

重點還是來說一說嘉慶帝。嘉慶在位25年,雖然也是殫精竭慮,可他一生真沒有出彩的地方,或許是即位前幾年受到太上皇的種種約束,此後一直生活在乾隆的陰影中,在治國理政上顯得十分平庸。但是,他在營建自己的陵寢上卻是頗有心計。

乾隆在世時,就給兒子嘉慶指定了陵寢地,要他死後葬在雍正泰陵的邊上陪伴皇祖。因此,嘉慶昌陵動工之前,便向大臣工公佈了他建陵的原則,就是照泰陵和裕陵樣式建。用他諭旨中的話說就是:“外式照泰陵,內式照裕陵”。

所謂的“外式”值得就是地面建築,“內式”指的是地宮。那麼嘉慶帝為何要這麼幹呢?其實這是別有用心。因為總體來看,乾隆帝的裕陵整體規制要比雍正帝泰陵要高,裕陵除了沒有建石牌坊、大紅門、更衣殿之外,從神功聖德碑亭往北的建築都比泰陵要勝一籌。

嘉慶營造陵寢費盡心機,地面不敢超過雍正泰陵,但地下卻奢華至極

其中裕陵的石像生比泰陵要多3對,三路三孔拱橋兩側建有對稱的左右平橋,陵寢門前的玉帶河上建有3座精美絕倫的一孔拱橋。尤其是裕陵地宮,到處都是佛教內容的石雕刻,這些雕刻所花費的銀子比泰陵整個地宮的花費還要多,其規制也遠遠超過了泰陵。

乾隆死後是嘉慶親手扶著梓宮前往裕陵地宮安葬的,對於地宮內部的豪華奢侈他是有親身體會的,因此,他下定決心,自己的地宮也得照著這個來。既然地宮要模仿老子的,為何地面建築就不模仿了呢?

嘉慶營造陵寢費盡心機,地面不敢超過雍正泰陵,但地下卻奢華至極

原因無它,因為雍正的泰陵是清西陵第一座皇陵,其地位就和清東陵順治帝的孝陵一樣,這一點是無可撼動的。也就是說,嘉慶帝如果按照裕陵的規制來,那麼他的昌陵地面建築就要超越了旁邊祖父的泰陵,大有對祖父不敬之意,也有悖於“遜避祖陵”的原則。所以,外式仿泰陵,就不會給天下臣民落下口實。而地宮嗎,雖然超過了泰陵,但外人和後人看不到,自然也不會落下壞名聲。嘉慶帝這番心思,可謂是用心良苦,兩全其美。

儘管嘉慶帝的昌陵效仿泰陵,但實際上卻也有所不同。如果不仔細看,兩陵確實沒有二致。在清代帝陵中,要講規制最為相近的就是泰、昌二陵了。但是還是有區別,除去石牌坊、大紅門、更衣殿之外,還有就是一些細節處的不同,比如泰陵是七孔橋,而昌陵是五孔橋;泰陵東暖閣內沒有佛樓,而昌陵建有佛樓等。

嘉慶營造陵寢費盡心機,地面不敢超過雍正泰陵,但地下卻奢華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