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震歐陸的大法國, 為何會慘遭鄰居蹂躪500年

作為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法國曾經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遠古時期,在法蘭西的土地上就有人類居住。公元前10世紀前後,來自黑海沿岸的克爾特人帶來了鐵製兵器和農具,使法國逐漸從新石器時代過渡到青銅器時代。克爾特人被同時代的羅馬人稱作“高盧人”,因此法國也被稱為高盧。

從地圖上來看,法國也擁有不錯的地緣結構。法國位於北歐平原這一東西向平原的西端,兼具陸地與海洋國家的地緣屬性,其西南為比利牛斯山脈、東南為阿爾卑斯山脈、西面北面為大西洋、南面為地中海、東面為萊茵河及眾多低矮山脈。整體來看,法國周圍都被山脈與海洋所包圍,地緣格局也相對完整獨立。

威震歐陸的大法國, 為何會慘遭鄰居蹂躪500年

明明有一手好牌,為什麼會被法國打成這個樣子?在雲石君看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西方世界的文明起源地,包括早期的埃及、中東及後來的希臘,都處在東地中海板塊,與法國的地緣距離都比較遙遠。即便是距離最近的羅馬,也與法國隔著阿爾卑斯山這個世界級的地緣屏障,其難以承接來自先進文明的輻射。

雲石在前幾節的文章中提過,早期的歐洲文明主要集中在南歐地中海一帶。如果再往細看,會發現其文明(即已開發地區)主要集中在東地中海(義大利的亞平寧半島以東)的希臘半島,也就是曾經盛極一時的希臘文明。

就區位角度而言,希臘文明之於整個地中海,其區位過於靠東;而且,從希臘半島出發,往西要橫渡亞德里亞海,跨過亞平寧半島,才能抵達位於西地中海北部沿岸的法國。

威震歐陸的大法國, 為何會慘遭鄰居蹂躪500年

隨著亞平寧半島的文明演進,羅馬透過對亞平寧半島的整合,以及對西地中海部分已開發地區的殖民,其實力逐漸崛起,甚至超過了希臘。毫不誇張地說,正是羅馬帝國的崛起,奠定了西方世界的基礎。在此過程中,羅馬憑藉著獨特的地緣區位,也逐漸成為地中海貿易圈的中樞。

當一個地區的文明崛起後,必然會向周邊地區擴散,羅馬也不例外。只是,這種文明的輻射卻被阿爾卑斯山這個世界級的地緣屏障硬生生阻斷,難以向北擴散。

這就是古典時期法國在地緣方面的硬傷!繁榮的希臘文明與自己咫尺天涯,臨近的羅馬只能隔山相望。在古代生產力相對低下、地緣開發程度太低的背景下,如果得不到先進文明的輻射和滲透,即便法蘭西這幫人內部鬧的再歡樂,由於與主流文明核心區域相隔離,決定了他們也折騰不出什麼大的么蛾子,更沒有能力孕育出發達的文明體系。

其次,法國地處西北歐,氣候比較溼寒,以古典時期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只足以開發溫和的南歐,尚不足以對較冷的西歐和北歐進行有效開發。

翻開古代歐洲地圖不難發現,法國可以分為兩部分,東南部多是山地,西北部則是西歐平原,其地勢從東南到西北逐級降低。進一步看,法國所處的板塊與德國相似,都是屬於緯度較高,氣候溼寒,以中世紀以前的人類文明發展水平,尚不足以對這種寒冷地帶有效開發。

威震歐陸的大法國, 為何會慘遭鄰居蹂躪500年

畢竟,西歐平原的溼寒氣候,天然是農業發展的阻礙。雖然經過千年的技術積累,人類已經可以支撐對西歐平原的初步農業開發(公元前10世紀前後,來自黑海沿岸的克爾特人才為法國帶來了鐵製兵器和農具),但這種技術的進步依然是有限的,依然只是建立在人力耕作技術方面的量級提升。這種高度依賴人力進行的農業耕作,在氣候溼冷的西歐,與東南歐那種氣候溫和的熟地相比,其產出依然是無法相比的,與同時代的高度發達的商業貿易對比時更為突出。在此,我們不妨拿義大利舉個例子。

整體而言,義大利半島並不是一個十分適合農耕的板塊。雖然其氣候溫和,降雨豐沛,但亞平寧山脈由北至南,貫穿半島全境,山地和丘陵佔據了半島的絕大部分,所以適合農耕的低地平原只有北部的波河平原。

如果僅僅是發展農業,那麼義大利的農業種植肯定比不過法國,但是,義大利半島獨特的地緣區位,使其很容易受到東部希臘文明的薰陶,由此衍生出高度發達的海路貿易,源源不斷地攫取大量的物質財富,最終形成了地中海貿易圈,成為西方世界主宰。

從財富積累的角度而言,農業種植遠遠落後於商業交換。當意大利滿載貨物的船舶馳騁在地中海的浪濤之上時,法國卻只能面朝黃土背朝天,在氣候溼冷的土地上發展農業。這種落後的物質條件和低效的產出回報,自然也出現不了強勢本土文明。

寫到這裡,也許會有不少人提出疑問,既然義大利是靠高度發達的海洋貿易完成了財富積累,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強國,法國為何就非得在地裡刨食?眼看著隔壁的義大利透過海運商業貿易獲得源源不斷的鉅額財富,法國難道就不動心?

這種疑問乍一看不無道理。要知道,義大利雖然佔據了地中海的海洋貿易優勢,但法國的地緣區位也不賴,西邊就是浩瀚的大西洋,北部臨近英吉利海峽,扼守北海和大西洋的海運交通要道,南部區域也與地中海相連。單看這樣一份家底,法國似乎也差不到哪兒去,可為什麼就是不發展海運貿易呢?

這就要說到第三點了,法國雖然也臨海,但在古典時代並不具備發展海運貿易的能力。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依次來分析。

先說大西洋。雖然法國就在大西洋東海岸,但是在中世紀以前,以人類有限的工業技術和航海技術,還無法應對大西洋的滔天巨浪和複雜狀況。換句話說,此時的大西洋還不足以被人類有效駕馭,要發展海洋貿易,根本無從談起。

有人要問了,既然大西洋不行,地中海怎麼就可以呢?

這個問題也不難解釋。地中海本身就是一個大內海,波濤並不洶湧而,希臘地區蜿蜒曲折,島嶼散佈的地貌,又進一步遏制了海上風浪的形成,並且使得人們可以在缺乏足夠航海技術的早期,憑著經驗和各種陸上標識辨識方向。

但大西洋可就不同了。由於海洋環境複雜,氣象多變,船舶在海上航行受自然氣候和季節性影響較大,隨時都有遇上狂風、巨浪、暴風、雷電、海嘯等人力難以抗衡的海洋自然災害,遇險的可能性要比內海要高出好幾倍。以當時人類有限的工業水平和航海技術,還不足以應付海洋貿易中的各種突發情況,所以藉助大西洋搞航海貿易也就無從談起。

威震歐陸的大法國, 為何會慘遭鄰居蹂躪500年

既然大西洋無法借力,不是還有地中海麼?

翻開法國地圖不難發現,法國南部確實與地中海相接,但海岸畢竟有限,只有短短的一部分,海岸線以北的腹地也比較狹窄,而且位於地中海西部,所以很難受到希臘海洋貿易的滋潤。雖然羅馬在逐漸崛起,但義大利半島這個新的地中海貿易圈也是受希臘貿易圈的文明和貿易輻射而形成的,在當時義大利的貿易不得不高度依賴東地中海,這就使得法國很難得到義大利貿易圈的滋補,即便能從中獲利,也只是蠅頭小利。

海洋貿易困難重重,陸路貿易更是難上加難。法國周邊都是蠻荒之地,與唯一發達的義大利也隔著阿爾卑斯山脈,陸路貿易通道有限。無論是海運還是陸運,法國都很難透過正常的商業貿易聚斂財富,增強國力。

物質財富的匱乏導致國力羸弱,再加上國內複雜的地形環境,使得法國在中世紀內部長期高度分裂,君主權力有限,各地封建領主權力大,久久未能聚合為一體。法國的出路在哪裡?經歷了數百年分裂的陣痛,法國還能不能完成統一,進而獲得新生?雲石君將在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