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寧可啃樹皮也不願下河捕魚?原因令人深思

饑荒,指的是莊稼收成不好。“世之有饑荒,天下之常也”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古代,鬧饑荒是常有的事,那時中國大部分人都是農民,鬧了饑荒民不聊生,饑荒也成了農民起義的導火索。而在民國時期,河南爆發饑荒,造成了五百萬人的死亡。這樣來看,在古代饑荒一來,如果處理不當,百姓很難有活路。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寧可啃樹皮也不願下河捕魚?原因令人深思

魚分為淡水魚和鹹水魚,人們一般以前者為食,而能吃到鹹水魚的地方除非大旱幾年,不然不會發生饑荒事件。從生態系統來看,物質處於迴圈狀態,如果農田收成不行,那一定是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這個環節的變動定然也會產生附帶效應。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寧可啃樹皮也不願下河捕魚?原因令人深思

如果饑荒並不是蝗災導致的,而是因為很久沒有下雨,水分缺失,農作物無法自然地生長,沒有魚吃也是正常現象。首先,農民會經常關注天氣,也會計算多久沒有下雨,如果有一段時間了,他們便會用河裡的水灌溉農苗,而河水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它無法長久地灌溉數以千計的禾苗,裡面的魚也會因為河水的流失而死亡。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寧可啃樹皮也不願下河捕魚?原因令人深思

因而,人們就算吃魚的話,也是在災情早期以此果腹,魚早就被人們吃光了,這些魚根本沒有辦法存活到災情後期,人們也沒有機會在災情後期吃到魚。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寧可啃樹皮也不願下河捕魚?原因令人深思

總而言之,如果某地鬧了饑荒,那個地方的魚是不會被留到災情最嚴重的時刻了,因為最嚴重的時候什麼東西沒有,那些魚一是早早地被人打撈而食,二是自身會因為環境因素而滅亡。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寧可啃樹皮也不願下河捕魚?原因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