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出土清朝大內侍衛墓,考古隊挖到一半,墓主後代拿著家譜趕到!

導讀:

清朝建立之後,為了拱衛紫禁城的安全,仿照前朝建立了一支等級森嚴的侍衛親軍,用來保護紫禁城內的皇帝以及皇室成員,這些人被後人稱為“大內侍衛”。根據史料記載,普通的大內侍衛分為一等二等三等和藍翎侍衛,這些人專門負責皇宮巡邏和日常值守,更高級別的侍衛是跟隨在皇帝身邊的人,這些人被稱為御前侍衛,主要負責保護皇帝的安全。

安徽出土清朝大內侍衛墓,考古隊挖到一半,墓主後代拿著家譜趕到!

清朝初期,滿族人剛剛入住中原,面對充滿敵意的漢人,紫禁城的大內侍衛都是從八旗子弟中挑選。到了清朝中後期,隨著朝廷統治的穩定,一些漢人開始進入紫禁城擔任大內侍衛,不過前提都要經過嚴格的武舉選拔。在成為大內侍衛之後,絕不能擅自離開皇宮,更不能回家探親,只有等到年老之後才能退休回鄉。前幾年,安徽省一座小學在擴建時,意外發現了一座清朝大內侍衛墓葬……

據考古隊員回憶,墓葬出土的地方是安徽省太和縣一個鎮上的學校,當時正在修建教學樓,一位挖掘機司機在開挖地基時,發現地下出現了一些陶器碎片於是下車檢視,結果發現地下竟然有一座磚室墓。學校領導知道訊息後,立刻將情況上報給了當地文物部門。

安徽出土清朝大內侍衛墓,考古隊挖到一半,墓主後代拿著家譜趕到!

太和縣考古人員趕到現場後,進行了初步勘探,結果在附近一共發現了三座墓葬,其中一座墓葬因為進水受損嚴重,而另外兩座墓儲存相對完好。將墓葬挖開之後,考古隊員發現三座墓葬有兩座是夫妻合葬墓,另外一座是單室墓。從三座墓葬的分佈情況,專家推斷這是一處家族性墓葬,時間大約在清代中晚期。

三座墓中出土了包括銅鏡、銅板、銀錠、玉器在內的20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在一座儲存完好的夫妻合葬墓中,考古隊員還清理出了一件代表清代官員品級的頂戴,根據頂戴規格顯示墓主生前為五品官。不過讓人感到奇怪的是,這件頂戴上沒有安裝花翎的翎管,清代的官帽是由頂戴和花翎組成的,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頂戴花翎”。

安徽出土清朝大內侍衛墓,考古隊挖到一半,墓主後代拿著家譜趕到!

就在現場考古隊員疑惑不解的時候,一位圍觀的村民說這座墓很可能是村裡一位武舉人的,相傳這位武舉人曾經在皇宮做過大內侍衛,退休回鄉死後葬在了附近。得知這個訊息後,考古人員立刻查閱了相關史料,發現清朝的大內侍衛確實與普通官員有些不同,普通官員擁有頂戴花翎,而大內侍衛只有頂戴,沒有花翎。在之後的發掘過程中,考古隊員又清理出了玉扳指、弓箭頭等物品,也間接說明了墓主人是位武官,能彎弓射箭。

安徽出土清朝大內侍衛墓,考古隊挖到一半,墓主後代拿著家譜趕到!

就在考古隊發掘的過程中,一群人趕到了發掘現場,他們拿出族譜聲稱是這位武舉人的後人,希望考古隊停止對墓葬的發掘。經過對族譜的查閱,文物專家確認了他們的身份,但由於學校施工已經不可逆轉,所以古墓必須要發掘。最後雙方協商在考古發掘之後,由文物部門出資為墓主人重新修建一座衣冠冢,以供後人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