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滅蜀之後,東吳孤立無援,為何還能堅持抵抗十七年之久

司馬昭滅蜀之後,東吳孤立無援,為何還能堅持抵抗十七年之久

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是都知道的。在蜀漢滅亡之後,天下的大勢已經決定了下來。沒有蜀漢在西面的援助,東吳陷入了被魏國以及後面的晉國的三面包圍下。

然而,陷入如此不利狀況下的東吳仍然能堅持下來十多年之久,這其中的原因肯定很多,接下來讓本人訴說一下自己的觀點。

首先東吳擁有長江天塹。

雖然說現在的長江已經早已不如當年那般威風,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的三國時代,那可稱得上是實打實的天塹。其距離足以使古人們望洋興嘆。縱觀後世渡江攻擊江南,很少有遭受損失很少的。可見,如果魏晉想要從江北對東吳發起進攻,必然是十分困難。而從四川的蜀國故地進攻,首先資源保障難以為繼,更何況這一帶道路頗為艱險。

司馬昭滅蜀之後,東吳孤立無援,為何還能堅持抵抗十七年之久

那麼可能只有從襄陽一帶南下江陵是最為穩妥的路線了。然而,江陵城池堅固,當年曹仁鎮守這裡足足抵擋了周瑜幾萬大軍將近一年的時間。更何況,況且曹魏對這裡十分重視。幾代都督都在這裡經營了多年,若是貿然攻擊,恐怕也不是那麼好拿下的。

因此,從上來看,三條最為穩當的路線都難以實行,就算能夠成功,損失也是十分巨大的。這些天險,不由得使司馬家掂量掂量,仔細謀劃用來等待時機成熟。

司馬昭滅蜀之後,東吳孤立無援,為何還能堅持抵抗十七年之久

與孫家經營了江南一帶數十年不同,司馬家在中原以及四川的經營根基尚淺,不服從的人比比皆是。就比如壽春一地,就在司馬家當政的時候造反了三次。司馬家得國不正,肯定有所忌憚。若是貿然出動大軍伐吳,若是失敗必然會引起朝野震動,人心思魏者必然會群起而攻之。就算成功,也只會是損失慘重。到時候別有用心者便可以抓住這個幹弱枝強的機會。到那時候,又是亡國,又是亡家,這代價,未免太大了些。

畢竟是說,攘外必先安內。如果前先吃緊,後院起火,不然會引起巨大的災禍。人心不齊,何談攻取敵國?攻滅蜀漢的時候那無數個巧合與幸運未必下次就會眷顧於司馬氏。所以,司馬家必然要經過一個整合,安撫國內的過程,才會去謀劃統一天下的大業。

司馬昭滅蜀之後,東吳孤立無援,為何還能堅持抵抗十七年之久

雖說在這時候,孫權等人留下來的元老已經基本上逝世,但是仍然有諸多名將良相為東吳所用。在這其中,陸抗可以說得上是最為典型的代表。

陸抗乃是陸遜的兒子,常年領兵打仗,鎮守江陵,多次打敗魏,晉等試圖從襄陽南下的計劃。挽救國家於危難之間。其個人的能力超群不得不使得晉國群臣為之忌憚。有這麼一位名將把守江陵,恐怕晉國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攻得下江陵一帶的。若是不能攻下江陵,難以能形成順江之下的勢力,就很難能夠扼死吳國的力量。因此,擁有優秀的將領,也是為東吳續命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司馬昭滅蜀之後,東吳孤立無援,為何還能堅持抵抗十七年之久

滅蜀國與滅吳國的難度雖然都比較高,但還是有區別的。蜀漢多山地,因此,重點是用奇兵,精銳步卒來討伐。而到了東吳,水師就成為了重要力量。如果水師不行,縱然有百萬雄師,也只不過是不會水的旱鴨子,到了船上只能瞎折騰,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就比如赤壁之戰。雖說曹操自稱有八十三萬大軍,不還是最終成了焦炭一群?況且蜀國雖然險要,但是軍隊不多,且當時政治混亂,國土頗小,和東吳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想要滅了東吳,晉國必然要經過長期的準備,正是因為晉武帝能耐得住性子,讓王濬訓練數萬能征善戰的水師,建造了無數水師戰船,慢慢積蓄力量。而這時候恰逢吳國中了離間計,替換大將,軍心不穩,國局動盪,此時正是晉國抓住了時機,一舉滅吳。

司馬昭滅蜀之後,東吳孤立無援,為何還能堅持抵抗十七年之久

總而言之,東吳能夠在蜀漢滅亡之後仍然能苟延殘喘十多年之久,在於他的地利、人才,又和魏晉當政者司馬家的情況,當時的時勢密不可分。當這些有利的條件隨著時間的推移,影響力逐漸削弱之後,吳國的統治者有沒有抓住時機,創造新的有力的條件。東吳的滅亡,雖然沒有來得那麼快,不過也僅僅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你是如何看待東吳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