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禁區”的堅守者達來:14年為綠色阿拉善賦能

“生命禁區”的堅守者達來:14年為綠色阿拉善賦能

圖為達來對土壤植被進行研究。達來供圖

中新網阿拉善9月10日電 題:“生命禁區”的堅守者達來:14年為綠色阿拉善賦能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一頂帽子、一部相機、一個粗布包……達來用這身“行頭”,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的27萬平方公里大地上,穿行了14年。

素有“蒼天聖地”之稱的阿拉善盟是出了名的自然條件惡劣,年蒸發量是降雨量的近百倍,是我國最缺水的地區之一,也是內蒙古沙漠最多、土地沙化最嚴重的地區。適宜人類生產生活面積僅佔總面積的6%,是我國沙塵暴西北路徑的主要通道和重要的策源地,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生命禁區”。

“生命禁區”的堅守者達來:14年為綠色阿拉善賦能

圖為工作中的達來(左)。達來供圖

1973年出生的達來是土生土長的阿拉善盟人,就讀於內蒙古大學生物系的他,是當地名副其實的高材生。大學畢業後,從小見慣風沙肆虐的他回到了阿拉善,立志要為家鄉做點什麼。“人的一生太短暫,我想在有限的生命裡,為國家多做一點事。”達來說。

2007年,達來來到阿拉善生態環境監測站,從事生態環境監測與研究工作,這一呆就是14年。14年來,達來深入阿拉善的邊邊角角,以他的科學研究,見證和推動了這片熱土的生態鉅變。

達來告訴記者,自己一直熱衷於環境監測和科研工作。

“生命禁區”的堅守者達來:14年為綠色阿拉善賦能

圖為達來對植物進行研究。達來供圖

2007年至2020年間,達來先後主持完成了阿拉善盟生態環境狀況監測與評價、近幾十年阿拉善生態環境動態監測與分析、黃河西岸生態調查和多項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等科研專案。

“透過這些科研課題和專案,我們能系統地獲取阿拉善地區土地覆蓋、植被型別、土地退化、土壤型別、水文、生態環境質量等阿拉善生態環境方面的科學資料。”達來說。

“十一五”期間,達來負責“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專案”阿拉善盟內工作,完成了土壤調查點位佈設、取樣、制樣、資料統計及報告書的編寫工作。

2020年,達來又完成了阿拉善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在以往阿拉善盟生態遙感和生態地面監測資料,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專案資料的基礎上,我們開展了阿拉善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並編制了阿拉善生物多樣性調查報告。”達來說。

達來告訴記者,此次生物多樣性調查資料,不僅解決了阿拉善生物多樣性底數不清、資料年代久遠等問題,同時為區域今後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阿拉善盟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和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生命禁區”的堅守者達來:14年為綠色阿拉善賦能

圖為達來對植物進行研究。達來供圖

達來說,14年來,自己走過的路,爬過的山,涉過的水,見過的動植物,數也數不清,也親眼見證了阿拉善盟生態環境的改善。

記者瞭解到,截止到2020年末,阿拉善盟累計完成荒漠化治理任務8670。13萬畝,連續7年每年完成荒漠化治理營造林生產任務超百萬畝,全盟沙塵暴發生次數由2001年的27次遞減到近幾年的3至4次,而且強度明顯減弱。

“實際上,我就是為阿拉善生態環境的建設做一些最基本的探索。”達來說,當地政府、社會團體以及無數個像自己一樣的人,用一點一滴的努力匯聚出點點綠色生機,有如星星之火般,蔓延在蒼茫阿拉善大地上。

目前,阿拉善盟自然保護地森林、動植物正在向著生物多樣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向發展,以兩大林區、自然保護地、天然灌木林和人工修復治理區為主體框架的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我最大的愛好就是與自然打交道,還會堅持走下去,我也希望更多人加入環保事業,綠水青山,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達來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