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入關後,顧炎武復國之心不改,寫下一首《精衛》明志

自從吳三桂將清軍放入山海關,關內戰火四起,張獻忠、李自成、清軍、南明廝殺,最後清軍勝出。清軍是滿族,不是漢族,在漢族人看來,這是異族入侵,很多文人根本不想為清朝效力,要麼跟隨鄭成功到了臺灣,要麼像朱舜水一樣遠避異國他鄉,但是絕大多數不願意為清王朝效力的文人選擇了歸隱山林,這些人中,大家聽說過的就有顧炎武、黃宗羲……

以顧炎武為例,他雖歸隱山林,實際上私下為反清復明做出了眾多努力,雖是一介文人,他卻堅持用自己的行為踐行自己的復國夢,他數次北上,十次拜謁明朝皇陵,遊歷華北,結納各地抗清志士,考察山川形勢,為復明大業做地理研究。

順治初年,南明勢力在南中國活躍,顧炎武奔走在各股抗清力量之間,準備“合縱”他們與清政府抗衡,奈何這些反清勢力節節敗退,在這樣的情況下,顧炎武依舊初心不改,寫了一首《精衛》以明己志:

說起精衛,想必很多人是聽說過上古神話精衛填海的故事:精衛是炎帝的小女兒,某一天她到東海遊玩,卻被淹死了,死後她的精靈化作一隻鳥,每天都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想把淹死自己的東海填平。

顧炎武這一首《精衛》根據意思可以分為三段。

前四句為第一段,這是顧炎武在問精衛:天下不平的事情多了去,你自己看開點算了,為什麼要讓自己深陷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啊!你總以自己弱小的身軀銜著木石,飛那麼遠去填東海,一直不曾停歇,到地老天荒。

第五句到第八句是第二段,這是精衛在回答顧炎武的詢問:我的志願就是用盡一生去填平東海,縱然最後免不了一死,但是心意絕不會改變,東海一日不被填平,自己心意絕不會改變。

最後三句是第三段,顧炎武與精衛對話之後,由衷地抒發自己感慨:顧炎武將精衛鳥與其他普通鳥做對比,感嘆世間在西山叼木條的鳥兒那麼多,卻只有精衛是為了自己的志願,那些鳥來來往往不過是為了給自己做一個鳥窩罷了。

顧炎武這哪裡是在寫精衛鳥,明明是在寫自己,以精衛鳥自比。用一問一答的形式揭露精衛鳥的內心世界,反應精衛鳥矢志不渝的鬥志,哪怕是耗盡一生。最後又將精衛鳥與普通鳥作比,進一步反應精衛的不同凡響。

清軍入關之後,漢人們紛紛加入抗清隊伍,不少仁人志士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當然也有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投到清軍麾下,如吳三桂、尚可喜之輩,他們和那些普通鳥沒有什麼兩樣,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那些堅持抗清的人,如顧炎武一般,都是有著像警衛鳥一樣的志向。

顧炎武的經歷其實也在證明他的志向如精衛鳥一般,矢志不渝,儘管武裝反清失敗,仍舊選擇著書立說,為後來人反清提供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