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仁暗中求情保下朋友一家反遭誤解,後來遇難時,友人見死不救!

周顗(yǐ),字伯仁。作為晉朝士族子弟,他具有典型的魏晉名士的特點,年少時便已經成名,頗為時人推崇。身為汝南人,被同鄉認為“將振起舊風,清我邦族”,可以重振家鄉的威名。

一 、名士風度

魏晉名士常常以自己的言行,經營在社會中的名望,但一定也要表示對名氣的不在乎。周伯仁也不例外,他的堂弟常常跟他比較,有爭勝負之心,但周伯仁一直淡然處之。

周伯仁暗中求情保下朋友一家反遭誤解,後來遇難時,友人見死不救!

他的弟弟不滿於名聲不如他,一次酒醉,用燭火砸他,說:“你的才能根本不如我,為什麼能有這麼大名氣?”

周伯仁不以為忤,施施然地說:“阿奴你用火攻,這本是下策啊。”

二、酒豪周伯仁

周伯仁非常愛酗酒,而且酒量甚豪。曾經喝死過人。晉室南遷,周伯仁隨著元帝到了江南。常常感嘆找不到酒量好的對手,有一天,一個曾經在中原常和他一起喝酒的故舊,也來到了江南,並且前來拜訪周伯仁。

酒友重逢,那還有什麼好說的。周伯仁大喜,拿出二石酒兩人通宵共飲,最後醉得昏睡過去。當週伯仁醒過來後,去檢視客人,竟然發現客人已經死了。

周伯仁暗中求情保下朋友一家反遭誤解,後來遇難時,友人見死不救!

而且,周伯仁醉酒後常常說話沒有顧忌。有一次群臣和皇帝共飲,皇帝問道:“如今和堯舜時相比如何?”喝醉的周伯仁大聲說:“雖然同為君主,但哪裡能和盛世相比?”

皇帝大怒,就把他拘禁了。一開始下令要殺他,過了幾天又把他赦免了。周伯仁出獄後,淡定地說:“我早已知道會沒事的,罪又不至死。”

魏晉人對於官場俗物很鄙視,他們往往崇尚那些既尊貴又清閒的職務。周伯仁在做官時,經常因為醉酒,把公事拋諸腦後。被人嘲笑為“三日僕射”。

三、友情錯付

而周伯仁最後的死,可以說跟醉酒胡話也有一定關係。周伯仁跟琅琊王氏的王導交情很好。王導的堂兄弟王敦起兵造反,京城很多官員上書建議皇帝殺掉王氏族人。

王導帶著家人跪在宮門祈求。這時周伯仁正要進宮,路過宮門見到王導,王導上前哭求:“我家人百口遭難,拜託給伯仁了,請伯仁代為求情。”周伯仁看都不看他一眼,徑直走了進去。

周伯仁暗中求情保下朋友一家反遭誤解,後來遇難時,友人見死不救!

雖然不知道周伯仁這麼傲嬌的原因是什麼,也可能對於王敦造反不滿,所以對王導也有怨言,也可能朋友間相處,本就如此。但他雖然擺出一副傲嬌的樣子,卻也的確在皇帝面前替王導求情了,陳述各種王導做過的貢獻,表達他的忠心,跟他兄弟是不同的。

後來回到家中,還又寫了一篇奏章,再次正式替王導求情。最後說服了皇帝。而這一切,一開始的王導是不知道的。他在宮門口等著,最後等來的,還是那個喝醉的傲嬌的周伯仁。

周伯仁醉意熏熏的路過王導,對於再次呼喚他的王導,還是看都不看他一眼,只是故意跟旁邊的隨從說:“等殺掉這些反賊,就可以立下大功,封官得到了金印,要將斗大的金印,掛在手肘上顯擺。”這一幕給王導留下了陰影,對周伯仁估計也有了不滿甚至怨恨。後來王敦帶兵攻進了建康城,俘虜了很多官員。

周伯仁暗中求情保下朋友一家反遭誤解,後來遇難時,友人見死不救!

王敦曾徵詢王導的意見:“周伯仁這個人,很有名望,封個三公可以嗎?”

王導不答。

王敦又問:“三公不行,令僕(尚書令,僕射)總可以吧?”

王導依然不答。

王敦又試探著說:“既然都不行,那就只能殺掉了。”

王導默默無言。

於是王敦殺掉了周伯仁。

周伯仁暗中求情保下朋友一家反遭誤解,後來遇難時,友人見死不救!

周伯仁臨死前,痛罵王敦反賊,詛咒他早死。被王敦下令用兵器戳他的嘴,血流全身,依然面不改色,神情自若。他從事發,一直到被殺,自始至終,都沒有向王導求過一次情。旁觀者皆觸目驚心,為其落淚。

後來,王導整理中書省的文書,翻到了周伯仁曾經的奏章,才知道原本上次自己被赦免,周伯仁真的幫自己求情了。

王導拿著奏表,痛哭流涕,告訴諸子:“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即使到了幽冥之中,我也對不起良友啊。”

周伯仁暗中求情保下朋友一家反遭誤解,後來遇難時,友人見死不救!

少年成名的周伯仁,大概前半生過得比較順利得意,對於政治人情的冷暖體會不深,以為一片赤心對人,人也會同樣報以自己。過於追求高風亮節,也以為別人也如此。他大概是真心把王導當朋友的,所以王導落難時,向他求救,他雖傲嬌以對,但也盡其所能地幫他求情。而又不讓王導知道自己幫了他。

自己落難後,明明生死一線可決於王導。但卻自始至終沒向王導求助,或許是他以為王導當然地會幫他,就像他當初幫王導。也或許,早已對這個朋友失望了,所以不屑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