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前口放七顆米,囑咐手下魏軍追推木像,果真嚇走司馬懿

諸葛亮口含七粒米的故事來源於《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會道法,懂天象;司馬懿只懂看天象,不會道法。在諸葛亮命喪五丈原那一章中。司馬懿夜觀天象,跟旁人說:“將星失位,諸葛亮命不久了。”諸葛亮也看了天象,跟姜維說:“將星要落,我的陽壽快盡了。”姜維說:“丞相為可以施法續命呀?”諸葛亮:“續命的法術我倒是很熟悉,成不成就看天意了。”

諸葛亮死前口放七顆米,囑咐手下魏軍追推木像,果真嚇走司馬懿

三國演義的這部分,提到了諸葛亮的兩個道法:六丁六甲道法、 祈禳法事。諸葛亮要續命施法需要以下佈置:面向北斗七星執劍唸咒;七七四十九盞小燈、七盞大燈圍住本命燈;七七四十九甲士,黑衣黑褲圍繞帳外;如果本命燈七天不滅,諸葛亮可以增壽12年。可惜最後一天的時候,諸葛亮披髮執劍、腳踏罡步正在作法。司馬懿派兵來徉攻,魏延請示諸葛亮走得匆忙,撲滅了本命燈。諸葛亮扔劍長嘆“天意如此”,接著就開始安排後事。諸葛亮死前囑咐過楊儀:“我死後口中給我含米七粒,腳下點明燈一盞,軍中安靜如常,切勿舉哀: 如此則將星不墜。陰魂鎮之,則司馬懿不可輕舉妄動。然後緩緩而退,若司馬懿來追則推木像。”

諸葛亮死前口放七顆米,囑咐手下魏軍追推木像,果真嚇走司馬懿

果然不出孔明所料,司馬懿夜觀天文,見一大星,赤色,光芒有角,自東北方流於西南方墜於蜀營內,三投再起,隱隱有聲。他驚喜地說“孔明死矣”,但是還有一點不太確定,即傳令起兵追之。但是剛出寨門,又起疑心:將星閃爍並未奄然隕落。遂又懷疑是諸葛亮施展“六丁六甲之法”作怪,以為誘兵之計。最終還是勒馬回寨。只派夏侯霸暗中引數十騎,往五丈原探聽訊息。

諸葛亮死前口放七顆米,囑咐手下魏軍追推木像,果真嚇走司馬懿

得到回報“蜀兵已盡退矣”時司馬懿急忙跌足下令追擊:孔明果然已經死了。確實知道諸葛亮已經死了,於是派兵出發,諸葛亮部下依照丞相遺言把供有他屍體的木龕擁上前,嚇得魏兵魂飛魄散,紛紛棄甲曳兵而走。司馬懿狂奔了五十餘里,驚魂甫定之中問部下:我的頭還在否?這件事也被天下人傳為笑柄。蜀人說的成語“死諸葛能走生仲達”,如今已引申為一句俗語,意謂死後餘威尚存。含七粒米的典故來源於晚唐陳蓋為《五丈原詩》作的注:諸葛亮囑言“足下踏土”、“靜安心前”,口中含七粒米和適量水,表示還能飲食。

諸葛亮死前口放七顆米,囑咐手下魏軍追推木像,果真嚇走司馬懿

至於“七”,這個數字在古代素來就有特殊的含義,古人講究頭七,因為傳說死者七天後會返家,家人要做飯祭奠死者。且此後每7天都要做法事,七七四十九天才能功德圓滿。而且古時也有死者口實以物的殮葬習俗,古稱“含”,也稱“琀”,死人口含米或錢或玉,是古之民俗,意為雖死猶生。

諸葛亮死前口放七顆米,囑咐手下魏軍追推木像,果真嚇走司馬懿

我們知道,我國古代的喪葬文化非常豐富,在三國時期,不同階級的人死後對應階級身份可以在口中含不同的東西,帝王可以含玉,諸侯可以含珠,對應諸葛亮的身份,口中含米才符合喪葬禮儀。這是在喪葬禮儀層次來講的,在精神層次來講又有何用意呢?諸葛亮一生心願是統一三國,恢復漢室,在他死的時候,這個願望還遠遠未達成。諸葛亮命人在他口中放米,這是一種意志的延續做法,意為即使自己死了,也能像活著一樣吃飯。其實這是一種虛張聲勢,主要是內撫軍心,即便是真如書中所寫,死孔明嚇走活司馬,那也不是因七粒米的功勞,而是因司馬懿疑!如果非要說孔明有神機妙算,也只能說他把司馬懿的性格研究得太透,抓住其弱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