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退為進的和熹皇后笑到最後,才是真正的贏家

以退為進的和熹皇后笑到最後,才是真正的贏家

這位和熹皇后很多人都不太熟悉,在女性歷史本來就不多的文獻中,僅有的一點位置也被那些傾國傾城的美人所佔據。

再就是流落青樓的歌女,她們色藝雙絕,更是深受文人騷客的喜愛。

至於那些身居皇宮內院的女子,若是沒有什麼很出眾的地方,就埋沒在幽深的歷史當中,老的老去,新的再來,宮中的宮女永遠是年輕的樣子。

一代代的帝王后宮,都是用無數鮮活的生命填充出來的,那些宮女就像渭流漲膩的脂水一樣多,也一樣浪費。

話歸正傳,這裡的和熹皇后也是眾多宮女之一,只不過她比別人更加出眾,所以命運格外青睞於她。

和熹皇后本名鄧綏,東漢時期漢和帝的第二位皇后。

鄧綏自小容貌出眾,長得閉月羞花,而且很是懂事,據說在五六歲的時候,祖母為其剪頭髮,可能由於年紀大了,手一抖不小心戳到了她的額頭,都流血了,鄧綏不言不語,別人很好奇,問她不疼嗎,她說祖母正是喜愛自己才親自為自己剪髮,不好意思拒絕祖母的疼愛。

小小年紀就如此懂事,長大後更是不得了,據說其父去世,鄧綏守喪三年,三年下來整個人都瘦的變了形,不成樣子。

別人大都裝裝樣子,可是鄧綏卻是真心悲痛,難過不已。

原本鄧綏早就該入宮選秀的,奈何趕上了家裡的喪事,只能往後拖。

三年後,鄧綏入宮,這一進宮,鄧綏的命運就徹底發生了轉變。

據說當時的漢和帝第一眼看到鄧綏就把她帶走了,可見鄧綏的容貌之美。

如果僅僅只有美貌,那也算了,更難得的是,鄧綏飽讀詩書,與一般女子不同,她不愛女工愛詩書,為此還曾遭到母親的責罵。

然而事實證明,多讀書的女子果然與一般人不同,無論是與人相處還是待人接物,鄧綏都沒有擺過架子,即使她是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寵妃也從不破例。

不僅她自己謹言慎行,還嚴格約束自己的族人,謙卑有禮,讓人挑不出毛病。

她越是這樣,皇帝越是喜歡,有人甚至懷疑這是她的一種謀略,為的是俘獲皇帝的心。

對這一看法深信不疑的就是當時的原配皇后——陰氏,她是陰麗華的後人,可是卻一點也沒有繼承陰麗華的聰慧。

這位陰皇后雖然與皇帝是青梅竹馬,但是關係卻並沒有那麼親密無間,自從鄧綏入宮後,皇后更是變得疑神疑鬼,擔心自己的皇后之位有一天會被搶去。

或許是命中註定鄧綏該當皇后,一個飽讀詩書的人遇上一個沒有心機,只會發牢騷的人,贏過對方簡直是手到擒來。

但是鄧綏並沒有仗著皇帝的寵愛而目中無人,她對皇后很是謙卑,穿著打扮也很樸素,甚至多次拒絕皇帝在自己宮中留宿,規勸皇帝去皇后宮中。

無論鄧綏是有心還是無意,她都已經佔據了上風,皇后徹底失去了耐心,變得暴躁起來。

本來皇帝就覺得皇后不夠賢良,和貌美的鄧綏相比,皇后看上去比以前更加惹人厭了。

於是,別人的一句閒言碎語都能讓皇后打入冷宮,事實也確實如此。

耐不住性子的皇后,看著外表無慾無求卻還深受皇帝寵愛的鄧綏,恨得牙根癢癢,但是又找不出她的錯處,簡直讓人抓狂。

於是,有一次皇帝病了,病得還很重,能不能活下來都兩說。

皇后於是口無遮攔地說了幾句話,被鄧綏知道了,她是個聰明人,知道只有皇帝活著自己才有好日子過。

於是鄧綏就假裝痛苦懺悔,一邊積極救治皇帝,沒過多久皇帝竟然醒了。

更悲催的是,皇帝知道了皇后說的那幾句話,話的內容不重要了,只要想讓對方死,即使是別人捏造的,皇帝也會深信不疑,更何況當時的皇帝對皇后幾乎沒有任何的夫妻之情。

皇后被打入冷宮,自己的兒子也因此受到牽連,鄧綏的攔路虎已經掃平,對她來說只剩光明大道了。

皇帝后來打算立鄧綏為後,但是對方謙虛地拒絕,說自己不配,別管人家內心怎麼想,這招棋走的還是很棒的,簡直是一個大家閨秀、賢良淑德的典範。

後來天下發生旱情,於是當時的人們就覺得這可能和還沒有立皇后有關,於是紛紛上書請求立後。

鄧綏推辭不過,只得勉強答應了。從此開始了她的從政之路。

漢和帝年紀輕輕就去世了,鄧綏立了幼子為帝,垂簾聽政長達十幾年,在治理國家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業績,深受人們擁戴。

高手過招,一般都不見血,鄧綏一不用什麼惡毒手段,二不用濫殺無辜,輕輕鬆鬆就走上了高位,不管有心還是無意,這種智慧與謀略讓人刮目相看。

不費一兵一卒,就讓敵人丟盔棄甲,這才是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