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英國與歐洲大陸總是那麼不同這要從1066年那場戰爭說起!

為何英國與歐洲大陸總是那麼不同這要從1066年那場戰爭說起!

今日法國諾曼底

英國在1066年經由一次戰爭衝突,而變成為了與歐陸王國形態不同的“封建集權國家”。其轉型之迅與收效之巨,均是相當值得我們借鑑與思考的。在歐洲大陸還沉浸於舊日的王國傾軋、封國征伐之時,英國是靠著什麼,又是如何演變成這樣的呢?快跟著文史君看一看吧!

一、諾曼征服的影響與背景

公元1066年1月,英王愛德華去世,身後無嗣。英國王位空懸,法蘭西公爵諾曼底以其父為愛德華兄為由,要挾繼承王位未果。英人推舉哈羅德繼位稱制,威廉則決意跨越拉芒什海峽入侵大不列顛。在黑斯廷斯戰役中威廉大勝,賢人會議於混亂中決定推舉威廉做英格蘭國王。這樣一來,具有“盎格魯-撒克遜傳統自由主義”的由分散小國組合而成的英國,就這樣變成了征服者威廉統治之下的、具有高度中央集權性質的封建王國。英國的古代歷史程序從這一刻開始被突然改寫,混合了權威色彩的新英格蘭封建模式之後,開啟了與歐洲大陸雖並行卻不一致的獨特發展之路。

為何英國與歐洲大陸總是那麼不同這要從1066年那場戰爭說起!

馬踏英倫:黑斯廷斯的血腥戰爭

二、傳統歐洲的封建主義

說英國此後的發展道路是獨特的,是因為英國曆史的走向隨著1066年的諾曼征服而被賦予了全新的內容。歐洲大陸的封建形態是沿襲了日耳曼傳統分封制的一般體系,即國王有權去徵用封建主的力量發起戰爭或保衛領地。封建主在特殊的情況下有義務為國王提供馬匹、人丁,或上繳一部分土產和工藝品。但國王於此同時也必須承認封建主在各地所擁有的獨立力量,及他們在自己領地上所享有的充分自治權與控制權。有這樣一句話非常流行,“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說的就是當封建主義大行其道時,歐洲大陸的政治狀況。

那麼如果領主與國王產生了矛盾,這種情況應當如何處理呢?當時的歐洲並沒有“效忠皇室”的思想,也就是說封建主在國王未履行義務的情況下是被允許“犯上作亂”的。而且歐洲大陸上的國王相對於他們的附庸來說,並未佔據極其優越的特權。王室的領地甚至有時還不如一個封侯的領土廣博。位居巴黎的法國王室曾因其疆域的狹小與所統治區域的不相連線(飛地眾多)而被戲謔為“法蘭西島上的太陽”,意思是王室的輻射範圍僅限一隅。

為何英國與歐洲大陸總是那麼不同這要從1066年那場戰爭說起!

領地狹小的“法蘭西島”(紅色區域)

這種對於王室的不崇拜甚至是不尊重的思想看似令人瞠目,實際上是由來已久的。法蘭西人的祖先克洛維在有一天帶領著族人與高盧人作戰時,於戰鬥結束後發現了一隻十分漂亮的花瓶。這隻花瓶按照規定是屬於克洛維親兵的一隻戰利品,克洛維只好向士兵討要,但他得到的答覆卻是爆炸性的。士兵看出來克洛維強烈表現出了對花瓶的喜愛與欣賞,卻極其冷血的將花瓶一斧子劈碎並回答道“這是我的東西,你除了你的那一份,別的什麼都得不到。”源於日耳曼部落的這種自由平等思想早已滲透進了歐洲人的肌膚骨髓裡,在征服者威廉沒有“降臨”英國之前,英格蘭各部的分裂與不妥協狀態亦是一樣的。

為何英國與歐洲大陸總是那麼不同這要從1066年那場戰爭說起!

克洛維與他篤信基督教的勃艮第妻子

三、諾曼征服之後的英國“集權封建主義”

英國在經歷了諾曼征服之後,喪失了土地與村社的部分自治功能而受到國王的直接管控。其歷經的最大改變則是:原先星羅棋佈在各領主管轄範圍內的村舍與集鎮,在現如今都被納入了一個全國統一的範圍之中。威廉將整個英格蘭按照三種不同大小的轄區制度層層分割,包括:郡——百人區——戶。郡設有郡長,以往挾有地方管理與監督權的爵士們逐漸變為了依附於國王的宮廷貴族,雖享有貴族稱號但失去了傳統的權力。管轄地方的權力部分地分配給了常設性官僚,並且官僚的任免與監督同樣依靠著國王的喜好。

由於威廉是依賴著軍事征服才得以踏平了英格蘭原有“列國”的疆土,所以威廉對領主領地的分封也顯得尤為恰到好處。每一級別的軍功領主雖同樣擁有著世襲土地的權力,但其領地通常狹小分散,在不一樣的地方統治著不一樣的人民,很難形成針對國王的離心力量。這種依靠著政治權力劃分統治範圍的做法,實際上是將英國的土地進行了一次蓄意的分割。這種將土地的管轄權分裂開來的做法,極有效地限制了大貴族勢力的形成。並且威廉在全國範圍內不允許新興城堡的修建,其維護地方防衛的力量均派遣自王室統治下各郡。

為何英國與歐洲大陸總是那麼不同這要從1066年那場戰爭說起!

征服者威廉的雕像

我們剛剛描述的,歐洲大陸上各領主僅對其領導之下臣屬負責的規矩,到此時已經遠不能適用於英國了。在觀察到法蘭西因“分封分裂”而產生的王權式微的現實後,威廉宣佈任何封臣在宣誓效忠直轄領主的同時,必須宣佈效忠英王。這是國王首次被視為統一領導者的一次開端,之前歐洲的國王大多被看作是幾個領主中勢力較強的那一位,其象徵性意義遠遠大於實際需用。而聯絡大領主與教區的“賢人會議”,現在也被運用為王室內部的議事機構。每年開設三次,每次都要重複實施“國王加冕禮”,用以增強國王統治的正統性。並且在賢人會議期間,除了討論有關貴族間矛盾的處理、教區覆蓋範圍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外,還經常討論有關征收賦稅、統率軍隊、宮廷組織、法律規範這些更為重要和正式的問題。

為何英國與歐洲大陸總是那麼不同這要從1066年那場戰爭說起!

中世紀歐洲——教皇為國王加冕

威廉不僅僅建立起了對宮廷的控制,其遙控全國政治、監督國家經濟的思想也可以被看作是英國封建集權制度的一大體現。威廉在立國伊始便向鄉村與郡內派遣治理地方事務的事務官,其作用不僅僅包括針對地方民政事務進行規範、更要監督地方賦稅的繳納,有時還會干涉民眾法庭的審理和判決,對教會的管理進行質詢和協商。在中世紀歐洲其他國家和諾曼征服前的英國,教會都享有一定的獨立性,與羅馬教廷聯絡抗衡世俗政權。威廉則採取任命高階教士的做法,將英格蘭教會改造成了世俗教會,牢牢控制著教職的任命與授予權。

為何英國與歐洲大陸總是那麼不同這要從1066年那場戰爭說起!

古老的法國鄉村教堂

透過以上的措施,威廉一世建立起了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封建王權。這一特點可以從1086年全國土地調查的巨大成功中管窺洞見。當時在歐洲封建制度的統治之下,想要越級調查每家每戶的狀況和土地情況是困難重重的,然而英國在這一年的土地調查則廣泛包括了“每家每戶的每一海德或維格特土地、每一頭牛和每一口豬都未曾漏掉”。這一年的土地調查被人們戲稱為“末日審判書”,可見英國王室在當時的權勢之盛、影響之大!

為何英國與歐洲大陸總是那麼不同這要從1066年那場戰爭說起!

末日審判書其中一頁

文史君說:

今天的英格蘭,看起來總是與歐洲大陸格格不入,這其中的原因當然很多。不過,1066年的諾曼戰爭,確實是英格蘭國家歷史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從這場戰爭開始,英格蘭開始走向了與歐洲大陸完全不同的歷史軌道。

封建主義和集權主義二者並不是絕對矛盾的。封建是一種政治策略和手段,而集權是一種政治需要。需要可以藉助一種手段去實現,而手段僅僅是表達政治需要的一種方法。大家在學習歷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對於歷史概念的辨析,文史君對於封建的理解是這樣的,那麼您呢?

參考文獻:

1、劉景華:《人類六千年》,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年版。

2、程漢大:《論11-12世紀英國封建集權君主制》,《史學月刊》1997年第3期。

3、劉哲芬:《諾曼征服對英國封建政治制度的影響》,《蘇州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瓷國垃圾堆)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