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詩人之死 因詩名太盛, 返鄉途中竟遭安徽地方官妒殺

著名詩人之死:因詩名太盛,返鄉途中竟遭安徽地方官妒殺

著名詩人之死 因詩名太盛, 返鄉途中竟遭安徽地方官妒殺

中學時代,語文教材中收有一首唐詩,叫《芙蓉樓送辛漸》,其中的第一首最為著名,至今仍目熟成誦:

這首詩的作者,就是唐代的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說是王昌齡的邊塞詩,最出名的當數《出塞》了:

著名詩人之死 因詩名太盛, 返鄉途中竟遭安徽地方官妒殺

王昌齡的《出塞》,一直被後人當作唐代邊塞詩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國詩歌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

有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大詩人,他的一生卻是十分坎坷,雖然兩次科考及第(26歲中進士、34歲又以博學宏詞登科),但是,仕途卻非常不順,最高才做到縣丞(輔助縣令的執政官,相當於副縣級),並且一生都是在貶謫中宦遊,更不幸的是,當他晚年返鄉,因詩名太盛遭小人妒忌,竟被一個名叫閭丘曉的安徽地方官給殘酷殺害了。

王昌齡生活的那個時代,正是大唐盛世,許多有為青年看到的都是前途一片光明,一腔熱血很容易就自個沸騰。生活在山西太原的王昌齡,也是個熱血青年,雖然家世清苦,但也心懷天下,農耕、學詩悟道之餘,他又心向西北,想學古人來次瀟灑的投筆從戎。

著名詩人之死 因詩名太盛, 返鄉途中竟遭安徽地方官妒殺

開元十二年時,王昌齡終於實現了他西進河隴的從軍夢。玉門關外的歷練,讓他一躍而成為唐代邊塞詩的領軍人物,其中的《出塞》及組詩《從軍行》(七首)就是他那時的嘔心之作。那種縱馬揚鞭的日子,他在詩中抒發了一個報國青年的宏大抱負——

——《從軍行》(其四)

只是,西北的戰事太少,建功立業的機會並沒有到來,於是,他只有回首洛陽,想在科考中淌出一條成功的人生之路。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年近三十的王昌齡第一進走進京城的考場,就一舉中了進士。對於讀書來說,進士及第那可是一步登天的成功逆襲,但是,王昌齡還沒能細細品味“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幸福,就被殘酷的現實潑了一盆涼水——他只被授了個秘書省校書郎的閒差。

著名詩人之死 因詩名太盛, 返鄉途中竟遭安徽地方官妒殺

校書郎只是個抄抄寫寫的苦逼小工,工作了無情趣。為了進步,三十四歲時,他又參加了博學宏詞科考試,結果仍然是榜上有名。但是,這次考試過後,並沒有給他帶來想要的結果,博學宏詞登科後,他被趕出京城,外放為河南汜水縣(治所為今河南滎陽附近)尉。

汜水縣尉是負責汜水一縣治安捕盜的事務官,也就相當於縣公安局局長。這樣的安排,就是殺雞用了牛刀,王昌齡當然是心有不甘的,所以,工作起來少有激情,也許間或還有幾句牢騷什麼的。領導可不愛聽這些嘮叨,在汜水工作了五年左右,四十一歲的王昌齡就被人一杆子支到嶺南,從此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著名詩人之死 因詩名太盛, 返鄉途中竟遭安徽地方官妒殺

南下之旅中,王昌齡與大唐的另兩位著名詩人有了匆匆地邂逅。在唐朝,詩人的名頭雖然光鮮,但是,生活得大都不如意,詩人的夢想雖然很質感,但卻很難畫得圓滿。比如有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第一人之稱的孟浩然,他的那首《春曉》,就連幾歲幼童就可成誦:

著名詩人之死 因詩名太盛, 返鄉途中竟遭安徽地方官妒殺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大詩人,也是一生不得志,功名沒考上,一生從未進入大唐的體制內工作,只好隱居老家襄陽,埋頭苦讀、寫作,最終老死鄉里。

也許是同病相憐吧,兩人短暫相聚到分別,是如此的依依不捨,孟浩然為此寫下了《送王昌齡之嶺南》,以抒胸臆:

《送王昌齡之嶺南》是首著名的送別詩,詩作從洞庭秋意寫起,給人以蕭瑟之感。接著用羊祜、賈誼作喻,讚歎王昌齡的政績和才華,對王昌齡遠謫未開化的嶺南,深表同情與憂慮。

但是,王昌齡的造訪,間接地要了孟浩然的性命。孟浩然患疽病,快痊癒了,兩人見面後非常高興,孟浩然由於吃多了東西,導致癰疽復發。王昌齡離開不久,孟浩然竟因此而死,這讓王昌齡的內心久久不能釋懷。

(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遊襄陽,時浩然疾疹發背,且癒。食鮮疾動,終於冶城南園,年五十二。”)

著名詩人之死 因詩名太盛, 返鄉途中竟遭安徽地方官妒殺

南貶途中,王昌齡是走走停停,飽覽沿途的山川秀色。期間,王昌齡在岳陽還巧遇了四處流浪的“謫仙人”李白,兩人也是一見如故,王昌齡為此寫下了《巴陵送李十二》:

與李白分別後,王昌齡又獨自踏上南下嶺南的孤旅。彼時的嶺南不比現在這般開放,而是偏僻苦寒之地,在嶺南的日子,王昌齡過得非常鬧心。好在,這樣的日子並沒持續太久,在嶺南勞動改造一年後,就遇赦北還。

年已四十二歲的王昌齡,本以為遇赦北還後,能在京城謀個好差事,沒想到,等待他的仍是流放,朝廷只給了他一個江寧丞,江寧雖不比嶺南那麼偏遠,但也是遠離大唐政治中心的異域,並且,一個小小的縣丞,怎可慰詩人那顆漂泊了幾十年的滄桑之心呢?

從長安赴江寧任所,他故意遲遲不去報到,在洛陽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銷愁。到江寧後,上班時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大有破罐子破摔之意。這種消極怠工式的反抗,遭遇各方非議。

著名詩人之死 因詩名太盛, 返鄉途中竟遭安徽地方官妒殺

恰在此時,他的朋友辛漸要離開江寧前往洛陽,為了發洩不被人理解的憤懣,這才在送別好友時寫下了《芙蓉樓送辛漸》,用“一片冰心在玉壺”來表白詩人的心機,雖然歷經磨難,仍舊痴心不改,雖然飽受詬病,依然冰清玉潔。

雖然他的內心的純淨的,但是,現實卻一味汙淖,在江寧任上呆了八年多之後,天寶七載戊子(748年),五十一歲的王昌齡又被被貶為龍標尉。

王昌齡之所以一生不得志,與他的性格有著莫大關係,《詹才子傳》稱其“晚途不謹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舊唐書》本傳也說他“不護細行,屢見貶斥”。是啊,無論是哪個統治者,喜歡的都是聽話的順民,一個挑三責四的人,儘管你才超屈宋,到了還不是投江而歿。

龍標(今湖南懷化黔陽縣一帶)比之江寧又更偏遠。王昌齡自金陵首途赴龍標,基本上是溯江前往。做個龍標尉,對於已過天命之年的王昌齡來說,就是一種苦熬。

著名詩人之死 因詩名太盛, 返鄉途中竟遭安徽地方官妒殺

此時,遠在楊州打工的李白聞知好友一貶再貶,便提筆為王昌齡寫下了一首壯行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同樣遭受過貶謫之苦的李白,以詩抒感憤,寄慰藉,表同情。這正所謂,同是天涯淪落人,一枝一葉總關情。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五十九歲的王昌齡連龍標尉這樣一小小的職務也沒能保住,只得離任返鄉。

著名詩人之死 因詩名太盛, 返鄉途中竟遭安徽地方官妒殺

至德二載(757年),王昌齡途經亳州時,他仍沒忘訪友之心,專程登門拜訪了時任亳州刺史的閭丘曉。他想象閭刺史會和孟浩然、李白、岑參、辛漸一眾詩友一樣,會與他暢飲論詩,沒想到,迎接他的竟是殘酷地殺害。一生都在渴望建功立業的大詩人,最終竟然慘死於小人之手,實在令人惋惜。

閭丘曉為什麼要殺害王昌齡?史書記載甚少,留下千古之謎。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二“王昌齡”名下,有一句發人深思的話:“以刀火之際歸鄉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

閭丘曉殺害王昌齡的惡行,一時引得群情激憤,但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特殊時期,面對手據重兵的一方大員,人們卻又奈何他不得。

王昌齡遇難不久,張鎬就為王昌齡報了一劍之仇。張鎬本是唐玄宗身邊的謀臣,唐肅宗李亨在靈武即位後,張鎬被退居二線的唐玄宗派去輔佐李亨。張鎬因功拜相,擔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併兼任河南節度使、都統淮南等道諸軍事。

著名詩人之死 因詩名太盛, 返鄉途中竟遭安徽地方官妒殺

至德二載(757年),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軍南侵江淮屏障睢陽,時任真源縣(今河南鹿邑)縣令的張巡與睢陽太守許遠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與安慶緒部前後交戰四百餘次,使叛軍損失慘重。其時,睢陽被困至彈盡糧絕,張巡告急。張鎬急速赴援,並傳令亳州刺史閭丘曉出兵營救。但是,閭丘曉卻遲滯不動,懼怕戰事失敗禍及自己,坐視叛軍攻城而不救。

等張鎬大軍趕赴睢陽時,叛軍攻陷睢陽三日,張巡遇害。張鎬大怒,命杖殺坐視不救的閭丘曉。閭乞求活命,說自己有親人要奉養。張鎬說:“當年王昌齡難道沒有親人要奉養嘛!?”閭無話可說,只得引頸就死。

(《唐才子傳》:“後張鎬按軍河南,曉衍期,將戮之,辭以親老,乞恕,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乎?’曉大漸沮。”)

著名詩人之死 因詩名太盛, 返鄉途中竟遭安徽地方官妒殺

一向同情詩人的張鎬終於替王昌齡報了仇,這時,離王昌齡遇難還不到半年時間。閭丘曉的報應來得是非常及時的。閭丘曉被杖斃,一時宇內稱快。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