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薄命才女《賣米》轟動文壇,24歲白血病辭世,撒貝南致悼詞

北大薄命才女《賣米》轟動文壇,24歲白血病辭世,撒貝南致悼詞

2004年6月,一篇名為《賣米》的文章紅遍網路。這篇講述了生存艱辛的文章,正是出自當時已去世一年的北大才女張培祥。一時間,人們紛紛關注起這個才華橫溢卻英年早逝的女孩,而她一生的故事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她自小聰慧過人,一目十行,秒解難題

1979年10月6日,張培祥出生於醴陵市轉步鄉的筱溪村。她的父親張元賢一直多病,難以養家。母親曾再雲一隻手近乎癱瘓,還曾因病切除過乳腺,也是幾乎沒有勞動能力。

出生在貧困家庭的張培祥,6歲才上小學,10歲時又因家中無力供讀,面臨輟學。

幸虧張培祥的姑父姑母就供職於泗汾雙塘小學,於是將張培祥接到這所小學讀高小。

張培祥從小就天資聰穎,在她就讀的雙塘小學,大姑張元桂是該校老師。據張元桂說:“

張培祥從小就很聽話,唯一的愛好就是看書,而且看一遍就都記住了。

每個學期發新課本,張培祥都只需要幾天就能背得滾瓜爛熟。”

北大薄命才女《賣米》轟動文壇,24歲白血病辭世,撒貝南致悼詞

而在學校負責工會工作的姑父黃永仁,則更是對張培祥的速讀、速記能力嘖嘖稱奇。張培祥因酷愛閱讀,常常到工會借書。有一次,張培祥上午借走了一本幾十萬字的小說,下午時分便來還書。姑父黃永仁問她:“是不是不好看,這才看了半天你就還回來了?”

張培祥回答說:“挺好看的,我都讀完了。”見姑父不相信,於是張培祥把書中情節講給姑父聽。姑父聽後大為震驚,侄女竟然將小說從頭至尾講得準確明瞭,連書中人物的名字都一個不錯。

如此強大的閱讀和記憶能力,這在姑父黃永仁一生中還是頭一次見到。

有一次,老師們帶著學生進城參觀,在汽車上數學老師出了一道難題考大家。

只見坐在車尾默默不語的張培祥,迅速地解出了正確答案,而除了她之外,沒有一個同學能解出來。

北大薄命才女《賣米》轟動文壇,24歲白血病辭世,撒貝南致悼詞

1991年,張培祥以雙塘小學全校第一的成績,考上了醴陵第一中學。本是天大的喜事,可張培祥的父母卻喜憂參半,既為女兒考上市裡名牌中學而感到高興,又為讀書的費用發了愁。最終,張培祥的父母決定,家裡經濟條件不好,但書一定要讀,讀不起了再想辦法。

於是全家人省吃儉用,供張培祥讀完了初一,可往後便沒有錢再供她繼續在城裡的重點中學讀下去了。

別無他法,張培祥只好轉學到了鄉鎮上的龍虎中學讀初二。而張培祥的堂叔張浩良是一名教師,在醴陵四中任教。

看到天資聰穎的侄女從重點中學轉到了鄉鎮中學,堂叔非常擔心好苗子就這樣荒廢掉,於是幾經周折將張培祥轉來醴陵四中上初三。懂事的張培祥非常感恩能繼續接受好的教育,於是更加刻苦地學習,每次期終考試,年紀第一的位置總是被張培祥牢牢佔據。

北大薄命才女《賣米》轟動文壇,24歲白血病辭世,撒貝南致悼詞

張培祥從小就喜好看書,對於她貧困的家庭來說,這是一項奢侈的愛好。

高中時期,由於沒錢買書,張培祥每逢放假就跑到新華書店讀書。

有幾次,張培祥還被工作人員“趕”出門過,但她並不輕易放棄看書的機會,第二天照例到店裡讀書。

在醴陵四中讀到高二後,家裡實在沒錢繼續供她讀書了。父母本就體弱多病,能夠把她供到高中,已經是竭盡全力了。張培祥清楚,再繼續讀書,將把父母拖垮。

高二下學期開學不久,張培祥眼含熱淚走出了深愛的校園,前往南方城市打工。

憑藉紮實的學科知識,她先後在廣州、株洲等地做家教,實在找不到家教的工作時,就到餐館幹雜活。

北大薄命才女《賣米》轟動文壇,24歲白血病辭世,撒貝南致悼詞

張培祥離校出走的事,還有一個人牽掛在心,那就是醴陵四中的校長羅定中。據張培祥的姑父黃永仁說:“因為張家特別貧困,張培祥初中畢業時,本來是準備讀個技校好早日養家。但是羅定中校長堅決反對,不厭其煩地去說服張培祥本人和她的父母,一定要上高中。”

羅定中校長說:“張培祥是我幾十年教書生涯裡,遇到過最聰慧的學生。

這樣優秀的苗子,是可以考重點大學的,怎麼能半路荒廢去讀技校呢?

”隨著張培祥的離校出走,全校師生都被牽動著心絃。羅定中校長更是親力親行,四處奔走打聽,歷時4個月才終於把張培祥請回學校。

羅校長對張培祥說:“別管學費了,只要你好好學習,醴陵四中把你讀書的一切費用都免了。”

得知學費全免,多年來因家庭貧困而難以繼續學業的張培祥,激動得難以自已,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要好好學習,絕不能辜負學校和羅校長的期待。

北大薄命才女《賣米》轟動文壇,24歲白血病辭世,撒貝南致悼詞

剩下的高中時光裡,張培祥勤奮學習,不負眾望,每次期末考試都是全年級第一名。1997年8月,隨著一則喜訊的傳來,醴陵四中全校師生都沸騰了。

在這一屆的高考中,張培祥以全省第五、株洲第一的優異成績,被北京大學法學院錄取。

對於張培祥的父母來說,這個喜訊也讓他們感動得熱淚盈眶,這個女兒多優秀啊!張家歷史上最大的榮光,便是張培祥。大學時既做翻譯又搞創作,學費全靠自己掙

1997年9月,家境貧寒的張培祥帶著家裡盡全力拼湊出的一千元錢,登上了開往北京的火車。

從那以後她再沒要過父母一分錢,全靠自己打工負擔學費。

為了替父母分憂,到北京大學報到的第一天起,張培祥就制定了白天打工晚上學習的計劃。她明白,如果要靠家裡,父母根本負擔不起她讀書的費用,大學四年也根本無法順利讀完。此後的四年裡,邊打工邊讀書成了張培祥的生活常態。

在張培祥的四年本科生涯中,她的綜合成績在全系一百多名同學中,位居第九,還曾多次囊括獎學金的名額。

2001年,張培祥以全優的成績獲得了北大法律學學士學位,繼續在法學院研究生學院攻讀碩士學位。

北大薄命才女《賣米》轟動文壇,24歲白血病辭世,撒貝南致悼詞

不管學習和打工多麼繁忙,她依然每天抽出時間來看書,書籍給了她豐富的營養,也為日後她進行文學創作奠定了基礎。讀研期間,張培祥一邊打工一邊讀書,同時還開啟了她的翻譯和文學創作生涯。彼時,北京電視臺經常邀請張培祥去幫忙寫劇本、搞策劃,電視臺的專家們都非常認可她的創作和策劃水平。

2003年《湖南衛視》開播了一檔名為《新青年》的節目,前三期都有張培祥來協助策劃,她還親自擔任了嘉賓主持,這檔節目得到了全國觀眾的好評。

而在網路上,張培祥就更是名聲大噪。在當時風靡全國的BBS網站上,張培祥是資深站友,她以“飛花”的網名創作了多篇與《紅樓夢》相關的文章,被網友稱為“超級紅迷飛花”。

其間,一部原創作品《大話紅樓》更是讓張培祥被BBS《紅樓夢》板塊的網友所熟知。

北大薄命才女《賣米》轟動文壇,24歲白血病辭世,撒貝南致悼詞

隨後,張培祥還接連創作了《紅樓十日談》、《飛花讀紅筆記》、《七種樂器》等長、短篇文集,都收穫了不錯的反響。

而張培祥的一篇紀實文學《賣米》,更是斬獲了北京大學原創文學大賽一等獎,讚譽聲不斷,甚至有讀者在網上提議,將該篇文章選入小學語文課本。

文學創作之旅剛剛起航,她卻因病去世

“這是將《大話西遊》、《紅樓夢》和《西遊記》有趣結合在一起的一部妙作……”,這是張培祥的作品《大話紅樓》序中的一段話,單憑這簡短的介紹,已然吸引讀者忍不住去閱讀全書。然而,張培祥精心創作的《大話紅樓》一書,是在其去世一年後,才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發行的。

張培祥於24歲時患病去世,人們在驚詫於她非凡才華的同時,也為她人生的短暫而感到惋惜。而張培祥不只是為世人留下了寶貴的原創文學,還有高質量的翻譯作品,如《你像你的狗一樣快樂嗎?》和《所向披靡——打造卓越團隊17條法則》等譯作也已由新華出版社和工人出版社出版發行。

北大薄命才女《賣米》轟動文壇,24歲白血病辭世,撒貝南致悼詞

《大話紅樓》驚豔了讀者,卻也留下了美麗的遺憾。彼時,《大話紅樓》以連載的形式在網路上發表,可是才寫到三十一回,張培祥就溘然長逝,留給讀者的是無盡的惋惜。

她的生命雖然短暫,卻綻放了耀眼的光芒

2003年的夏天,襲擊全國的“非典”爆發,全民投入到了抗擊“非典”的戰爭之中。在這一時期,張培祥的生活也發生了突如其來的變故。從5月中旬開始,張培祥就經常感到頭暈乏力,喘不過氣來,頻繁地發燒也讓她苦不堪言。

那時正處於特殊時期,學校不允許學生出校,於是張培祥就當成是一般的疾病,以為多休息就好了。可是後來隨著病情不斷加重,已經呈現出重大疾病的徵兆。

5月30日,張培祥在同學們的幫助下,來到北京市第三人民醫院就診,而診斷結果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北大薄命才女《賣米》轟動文壇,24歲白血病辭世,撒貝南致悼詞

即便是在身患重病的情況下,張培祥仍舊沒有把病情告訴家裡,一是怕父母擔憂,二是怕影響弟弟高考。每次家裡打電話追問,她都以只是貧血為由搪塞過去。問得多了,張培祥只好將自己的病情告訴了舅父,讓舅父在保守秘密的情況下幫忙給她父母做安慰工作。

生性堅強的張培祥,每到夜裡就躲在被子裡流淚,然而一到白天,面對老師同學們的看望,她總是笑臉相迎。自從她住進醫院,北京大學全校師生和社會各界就募集捐款,幫助她治療。張培祥曾經工作過的北京電視臺和翻譯部門也表示,一定要盡全力挽留這個珍貴的生命,再多的費用他們也願意出。

然而即使盡力最大的努力,張培祥的病情依舊不斷惡化,到後來,任何的治療方法都已不起作用。張培祥清楚自己時日不多,於2003年6月上旬在網上發了一封信感謝關心她的網友。

北大薄命才女《賣米》轟動文壇,24歲白血病辭世,撒貝南致悼詞

2003年8月27日晚,張培祥帶著對人間的不捨和對生活無限的熱愛,離開了人世。

9月2日,北大選址八寶山菊廳來為張培祥舉辦追悼會,無數師生在廳內外含淚送別。

而前來致上悼詞的,是央視《今日說法》節目的主持人撒貝南、張培祥生前的班主任和北京大學法學院的黨委書記。

張培祥短暫的一生,經歷了一般女孩難以想象的坎坷,而她創作的文學作品、勵志奮鬥的人生經歷,都是留給世人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