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入廟曾遭後人反對,民間信奉他勢不可擋,尤其是這個省的商人!

歷史上的關羽雖不能說平平無奇,但不過是眾多普通英雄中的一個,放眼歷史長河,能耐比他大,道德高的武將,不知道有多少。總之,和後世受到廣泛崇拜的煊赫聲勢相比,完全不相稱。

關羽的影響是怎麼大起來的,學者們早有許多研究,大致可以確認,是個民間信仰倒逼官方推崇的過程。

本來,國家祭典該怎麼安排,是文化人在設計,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歷史知識都不錯,所以不容易太胡來。唐朝尊西周的開國功臣太公望(即姜子牙)為武成王,安史之亂後,又增加武成王廟的陪祀人員,關羽得以入選,但在總計64人中地位並不突出,排名在張遼之後,周瑜之前。這和歷史上關羽的真實地位,算是大致符合。

關公入廟曾遭後人反對,民間信奉他勢不可擋,尤其是這個省的商人!

但關羽在武成王廟打醬油,也沒能持續多久,一個叫關播的官員上奏說,孔廟裡拿孔門弟子配享,那都正經是孔子教過的學生;後世的這些武將,和姜太公又不認得,放在他身邊算幾個意思?於是這些擴編進來的武將,僅僅5年後就又被丟到一邊,不再享受祭祀的待遇了。有意思的是,後世的各種記錄,都稱這位關播是關羽的後代,但看來他並不站在這位祖宗這一邊。

但民間的態度,就大不相同。要知道,人民群眾覺得哪個神靈驗,是講故事不必有事實,說道理大可無邏輯,最能體現傳播規律之風詭雲譎,腦洞大開之通天徹地的。

不得好死的將軍成為厲鬼,會給活人降下各種災難,也會保佑某一支軍隊取得勝利,是很流行的迷信。關羽死後的命運,看來也差不多。唐代關羽祀廟的碑記上,就提到關羽的神靈,在蕭梁末年的戰亂中發揮的威力。看起來,這時關羽主要是個地方性的武神,他的崇拜者,也以軍人為主。

這種崇拜能否流行開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信仰關羽的軍隊是否碰巧也能打勝仗。關羽運氣不錯,他的粉絲到宋朝確實打了很多勝仗。如狄青平定儂智高之亂,一些山西籍計程車兵,先拜了關羽,然後立了大功;如抵抗金兵入侵的時候,有些城池相信自己是在關羽的加持下來,才令金兵鎩羽而歸的。

關公入廟曾遭後人反對,民間信奉他勢不可擋,尤其是這個省的商人!

經歷了宋元兩代,軍隊裡崇拜關羽,打仗前祭拜關羽求支援,已經成了全國性的現象。但只要國家祭典的物件還是太公望,關羽就仍然只是民間信仰。直到明朝建立,明太祖朱元璋出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政策,幫了關羽大忙。

他把武成王廟祭祀給廢了。

朱皇帝下了一道詔書說:太公望是周天子的臣子,天子稱王他怎麼可以也稱王?作為有覺悟的忠臣,對這種不合禮制的尊號,他自己也是不會接受的。再者說,三代以上,學者大臣都是“文武兼備”“無所不宜”的。強行區分文武,真是既偏執,又淺陋。所以,太公望的王號要拿掉,武成王廟也不再設立。

這套說辭,真是既尊重歷史事實,又很有理論高度,但問題是,廣大人民群眾既不關心歷史事實,也不需要理論高度,我們就是需要一個崇拜的物件而已。所謂信仰的陣地,你不去佔領,別人就會去佔領,弄走了一個不太靠譜的,就會上來一個很不靠譜的。仗總是要打的,打仗前總還是要找個神拜拜的。民間基礎深厚的關羽也就順理成章地填補了空缺,不久後,朝廷第一次在首都建立官方祭祀的關羽廟。

然後對關羽的信仰,就越來越走出軍隊遍地開花了。

關公入廟曾遭後人反對,民間信奉他勢不可擋,尤其是這個省的商人!

山西運城市鹽湖區的關公像,關羽是山西人,明清時山西商人影響力巨大

比如關羽是山西人,而明清時山西商人影響力巨大,他們把關羽當作自己的保護人,於是關老爺也就慢慢兼職當財神爺了。

比如關羽使用青龍刀這個設定出現後,怎麼磨刀就延伸出一個重要功能:磨刀要用水,青龍刀用水量尤其大,於是關羽又成了雨神。五月十三日是關老爺磨刀的日子,那天一定要下雨。不下雨就是龍王爺不給關老爺面子,那麼六月六日龍王爺曬衣裳,關老爺也會不給龍王爺面子,不給出太陽。

比如妓院裡拜的白眉神,長髯偉貌,騎馬持刀,除了眉毛白一點,眼睛紅一點,長得和關羽簡直一模一樣。這可是妓女第一次向嫖客“薦枕蓆”的時候,必須要拜的神。這到底是在鬧什麼鬼,看來有許多不可說。

於是,關羽的影響是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