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者教育張益銘談精英教育:精英都應是報效社會的棟樑之才

黃國平用二十二載的時間,走出山坳,走出了一條寒門學子靠知識改變命運之路。他博士論文中的“致謝”感動無數網友,也給現在的孩子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甚至引發了全社會關於“精英標準”的討論。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對於精英的認知也開始出現了分歧和爭論:精英好像都高高在上,成為政治、商業、文化領域的佼佼者,甚至已經獨立成了一個階層和聯盟。精英難道應該如此定義嗎?

美國《the Nation》主編Christopher Hayes曾在文章中指出:精英絕不是一種脫離社會和國家的獨立存在,他們要對社群、社會、民族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而這種觀點與勝者教育張益銘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作為國內精英教育領域頭部企業的創始人,張益銘一語中的:精英,都應該是報效社會的棟樑之才。這是他透過親身經歷得出的結論,而且他不僅是這麼想的,也一直在這麼做。

勝者教育張益銘談精英教育:精英都應是報效社會的棟樑之才

“問題少年”到“榜樣父親”

張益銘也曾經是一個“問題少年”,偏執於自我熱愛,崇尚自由甚至有點我行我素等等。即使這屬於青春的叛逆,但在“一切以學業為主”的保守派父母眼中,儼然成了天大的“問題”。過早地思索起人生的意義讓張益銘一度感覺到孤獨,他說:“自己好像與這個世界是隔海相望,海這邊只有我自己一個人,孤獨又無助”。

轉機從他的軍旅生涯開始。軍事訓練中有一個專案是翻越4米高牆,這個專案需要大家的團隊合作,最先實現翻越的人是踩著其他戰友的肩膀上去的,然後再回身幫助戰友一起成功翻越高牆。此類的團隊合作,在軍事訓練當中比比皆是,大家都是戰友的“墊腳石”,也正是有了“墊腳石”,大家才能夠相互成就,共抵終點。

而這種“墊腳石”精神,已經在張益銘心中生根發芽,只是彼時的張益銘還想不到,這可貴的“墊腳石”精神,將在他未來奮鬥一生的教育事業中,愈發茁壯,桃李天下。

勝者教育張益銘談精英教育:精英都應是報效社會的棟樑之才

而後來之所以躬身進入教育領域,是因為成了一名父親的張益銘深知,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教育。作為一名父親,想讓孩子理解什麼是社會責任感,再沒有比成為一名榜樣更具說服力。

與此同時,在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他深刻意識到精英教育對中國青少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致力從事教育行業,他分不清更多的是出於責任亦或是愛,但他清楚這絕對是一件極其正確且有意義的事。他也願意為了中國少年的未來,俯身再俯身,做一塊“墊腳石”。

“榜樣父親”到“精英的墊腳石”

進入教育領域的張益銘開始系統思考,什麼樣的少年,才是未來中國的精英?

透過不斷地思考與實踐,張益銘認為:精英,必須是報效社會的棟樑之才。那麼報效社會的棟樑之才需要什麼樣的素質和能力?對此,張益銘更加具體地總結了“精英教育163模型”,這不僅是勝者的教育底層邏輯,客觀上也成為了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精英潛質的重要標準。

勝者教育張益銘談精英教育:精英都應是報效社會的棟樑之才

具體來說,“精英教育163模型”=1個獨有的天賦+6大精英特質+3個思維模型,其中“1”代表每個孩子獨有的天賦;“6”是指精英必備的特質,即身體意志、學識與眼界、自我驅動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智慧、主人翁意識、社會責任感;“3”個思維模型分別是:藝術思維、建築思維和辯證思維。

“當一個孩子獨有的天賦被激發,並具備了6種精英特質,同時能以不同的思維模型去認知和思考這個世界,這樣的孩子未來一定能夠成為報效社會的棟樑之才。”張益銘說道。

同時張益銘認為,孩子的精英成長之路離不開父母的作用與影響,因此勝者教育還專門成立了“勝者父母大學”。從家庭教育的根本出發,幫助父母成為未來精英的卓越陪跑者。勝者教育還推出了勝者導師學院,整合國內外精良師資為精英成長保駕護航,也為國內的精英教育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

勝者教育自成立以來,被數以萬計的家庭所認可,這不僅僅是對勝者教育和張益銘的認可,更是對“精英教育163模型”和“墊腳石精神”的認可。其中“精英教育163模型”更是被越來越多的家長和業內人士認為是衡量精英的“金標準”。

勝者教育張益銘談精英教育:精英都應是報效社會的棟樑之才

張益銘表示,“精英教育163模型”是不斷思考、實踐、總結的結果。未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家對於精英教育的理解和詮釋也一定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與此對應的教育思維也需要不斷的迭代和革新。“但在當下,我和勝者教育有信心,‘精英教育163模型’一定是這個偉大時代下,對於精英教育的最好註解。而我們培養出的,未來也一定是報效社會的棟樑之才。”張益銘最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