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名詩人寫了首悼亡詩,開篇十四字,便訴盡了李商隱坎坷的一聲

前段時間,逝世已有千年之久的李商隱,竟然上了現代網路熱搜。

其原因是一位網友指責李商隱抄襲了《霹靂布袋戲》中的一首詩《夜雨寄北》。後來有人告訴這位網友,《夜雨寄北》本就是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作品。瞭解真相後,這位網友也是尷尬不已,聲稱自己不知道冷門詩人李商隱。

不知名詩人寫了首悼亡詩,開篇十四字,便訴盡了李商隱坎坷的一聲

當然這只是一種無傷大雅的鬧劇,個別人的無知,並不能證明李商隱真的就是冷門詩人,要知道他可是與李白並稱大小李的存在,在唐文宗到唐宣宗的30餘年裡,李商隱和杜牧,幾乎是執掌詩壇的。

李商隱非常擅長七律,本來七律在杜甫手中已經有了足夠深而廣的開拓,但李商隱卻用綺麗的言辭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感,從而表現出一種沉鬱而又隱晦的詩詞風格,獨樹一幟。在七律方面的成就,李商隱足以接棒杜甫。

不知名詩人寫了首悼亡詩,開篇十四字,便訴盡了李商隱坎坷的一聲

元好問曾說: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李商隱的詩風對後世影響深遠,唐末五代有許多模仿李商隱詩風者,到了北宋初年,模仿李商隱的詩人甚至還形成了一個流派,叫做西昆體。正因為西昆體學了李商隱的詩的隱晦,所以元好問才有如此感嘆。

七律隱晦固然是李商隱的風格,但這種風格又有著幾分無奈。他有遠大抱負,但因為捲入了牛李黨之爭,一直被兩派所排擠不容,小心翼翼地處在兩派夾縫中,這種敏感的政治環境,致使李商隱將含蓄朦朧手法,運用到了極致。

不知名詩人寫了首悼亡詩,開篇十四字,便訴盡了李商隱坎坷的一聲

李白死後,杜甫曾寫了幾首詩悼念李白,世人皆稱只有杜甫懂李白,而李商隱死後,只有崔珏讀懂了李商隱,他曾寫過兩首《哭李商隱》,來悼念好友李商隱,其中一首可謂寫盡了李商隱坎坷的一生,讀完之後,不禁潸然淚下:

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

鳥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鳳不來。

良馬足因無主踠,舊交心為絕弦哀。

九泉莫嘆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臺。

首聯前半句是對李商隱高度評價,稱其有“萬丈之才”,但如此才能,卻被“虛負”,簡單的一個詞語,卻足見作者的憤懣之情。世道不公,令明珠蒙塵,身負萬丈才卻不得施展,又何嘗不是這世間的一種損失呢?

後半句的“未曾開”,與前半截的萬丈才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對比,這種反差,這種對比,體現了崔珏心中對李商隱的無限惋惜,並且這種“未曾開”不是一時的,而是一生。

不知名詩人寫了首悼亡詩,開篇十四字,便訴盡了李商隱坎坷的一聲

“一生”有著兩層含義,一曾是體現了李商隱的矢志不渝,面對排擠,面對誤解,身處兩頭受氣的處境,李商隱從來沒有放棄過他抱負,堅持著。可李商隱堅持了多久,就被排擠了多久,這一生中,李商隱受盡了坎坷、委屈和不公,直至身死。崔珏用十四個字,將這些全部寫了出來。

首聯是對李商隱一生的高度概括,中間兩聯則是以虛寫實,表達自己心中複雜的情感。李商隱曾經以暮春無花枝可依靠的流鶯哀啼,來比喻自己懷才不遇,所以崔珏頷聯前半句有一種,睹詩懷人的情感:你寫的詩,還在世間流傳,可你人,卻不在了。

不知名詩人寫了首悼亡詩,開篇十四字,便訴盡了李商隱坎坷的一聲

同時鳥啼花落,又本是一幅悽清的情景,與後半句的竹死桐枯一樣,烘托了哀悼的詩意。莊子筆下的鳳凰,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竹死桐枯,鳳凰自然不來了,則其實是以“鳳去”暗指李商隱的去世。

頸聯的前半句,言李商隱一生坎坷的原因,他將李商隱的比喻為良馬,但良馬沒有伯樂賞識,致使能夠日行千里的良馬,步履維艱,屈曲雙腿。?之所以沒有伯樂,則是因為當時腐敗黑暗的朝政時局。

前半句詩人無比憤懣,後半句詩人無比悲哀。“絕弦”則用伯牙痛失鍾子期,而感嘆世上再無知音,從此摔琴絕弦的典故。

死別是離別中最難接受的一種痛苦,所以當有親友去世後,活在世上的人,總在內心渴望逝世的親友,能夠化作天上的明星,以另一種形式陪伴著自己。在最後一聯中?崔珏將李商隱比作光芒閃耀的文曲星。

不知名詩人寫了首悼亡詩,開篇十四字,便訴盡了李商隱坎坷的一聲

他勸慰道:九泉之下,不要再嘆息看不到日月星三光了,現在我的好友李商隱逝世了,不就是送了一顆明亮的文曲星,到夜臺之中嗎?把李商隱比作星星,是詩人自我安慰,也是對好友的,可這種安慰又何嘗不是蒼白無力的?

這首詩對李商隱有著高度的讚譽,而正是因為這高度的讚譽,又流露出了詩人無限的惋惜,在讚譽與惋惜之間又流露了一種憤懣,憤懣之後,則是悲痛。所以此詩在感嘆李商隱一生懷才不遇的同時,又控訴了晚唐的政治環境,極具感染力,這也是此詩能夠千古流傳,催人落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