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末年的政局演變,隨元魏宗室的分化而變化,二者應相輔相成!

開篇思考:

宗室起兵反叛對政權的穩定勢必有很大影響,那南北朝時期又是如何對待宗室叛亂和政權穩定呢?

北魏一朝宗室起兵反叛次數不多,但是終究因內訌和不滿都失敗了

終北魏一朝宗室起兵反叛次數屈指可數,身居中央的宗室由於缺少足夠的兵力,因此其行動主要目標是控制皇帝,保證行動的迅速,如果一擊不中往往招致失敗的結局,而外鎮地方的宗室雖然可以調動更多兵力,但也意味著要以一州或一鎮的軍力與全國對抗,更何況面臨重重限制,其失敗的可能性也更大。

在宣武帝時期發生的著名宗室叛亂有兩次,一次是京兆王元愉在冀州發動叛亂,一次是中山王元熙叛亂。但是宣武帝時期最先發動叛亂的是咸陽王元禧,元禧失去輔政大權之後意不安,禧遂與其妃兄兼給事黃門侍郞李伯尙謀反。

北魏末年的政局演變,隨元魏宗室的分化而變化,二者應相輔相成!

西北叛亂

參與元禧叛亂的除了其妃兄李伯尚還有武興王楊集始,其長子通被派往河內舉兵相應,叛亂很快失敗其原因一是,元禧此次叛亂本是受其齋帥唆使,而起兵之後眾情不一,內訌已起元禧也無法再採取進一步行動;二是宣武帝及時發現元禧叛亂。

由於在宣武帝親政廢黜六輔中,有大功的於烈掌管禁軍處分有備,元禧叛亂最終還是失敗。元禧叛亂中值得注意的是既有氐族又有北魏將領參與,但是其主要參與人員還是王國的屬官齋帥、防閣。河內太守陸琇也參與了元禧謀反的行動,應該與其孝文帝時期被免官而心懷不滿有關,元禧的失敗也揭示了處於中央的宗室反叛失敗的必然性。

北魏末年的政局演變,隨元魏宗室的分化而變化,二者應相輔相成!

北魏宣武帝

元愉叛亂失敗的原因,多歸結於北魏中央與地方的實力對比懸殊

508年京兆王元愉在冀州發動叛亂,元愉做為宣武帝的長弟,其叛亂原因應是由於貪縱被宣武帝懲罰,並且在之後被外放冀州,遠離中央地位遠遜於元懌、元懷二人,生活上則是被宣武帝過度干預,因此才發動叛亂。

《論北魏京兆王元愉冀州叛亂》中分析了高肇在此次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宣武帝對於諸王有所忌憚的原因,但是對於北魏來說這也是整個宗室內鬥的一場悲劇,負責鎮壓元愉叛亂的除了頓丘李平,還有安樂王元詮。

元愉能首告的原因應是元愉起兵之時,通知了元詮希望能到得到他的響應,但是一來元詮曾經在州貪穢,政以賄成一心貪汙腐敗,參與叛亂的風險對於元詮來說過大,二是元詮曾經是太子中庶子,作為東宮的屬官與太子時期的宣武帝有舊,因此他不會支援元愉。

北魏末年的政局演變,隨元魏宗室的分化而變化,二者應相輔相成!

宗室叛亂

關於元愉叛亂失敗的原因,多歸結於北魏中央與地方的實力對比懸殊,以及對於出鎮宗室的嚴密監控體系。元愉出鎮冀州雖然時間尚短,但是實際上就他一系列後續措施而言,已經明顯比元禧要準備充分並且堅決。

首先是對內,州府之中不服從元愉的官員均被害,透過威逼利誘等方式將州府掌控在手,對外透過詐言國變。在北州鎭,鹹疑朝廷有釁,並且拉攏冀州附近地方官員,甚至招附蠕蠕降戶攻擊北魏官軍。

此時元愉才21歲,一方面用果斷的手段平息領地內的反抗意見,一方面準確分析內外形勢,尋找任何可能的助力,很難想象這些是好文章,頗著詩賦之人的所作所為。

北魏末年的政局演變,隨元魏宗室的分化而變化,二者應相輔相成!

總是大屠殺

元愉能夠發動叛亂的要素有兩個,一是按照北魏軍制一方刺史能掌握多少兵力,二是行政即州府僚佐是否支援叛亂。除了北魏軍制,北魏州軍府制度的設計也導致了元愉的失敗。

元愉起兵叛亂實際上是,北魏上層的政治鬥爭發展到極致的產物

州佐的任用由刺史決定,而府佐則多由朝廷任命,因此州佐與刺史關係密切,二者可謂榮辱與共,而府佐直接對朝廷負責,掌握軍權的他們對出鎮宗室有很強的牽制作用,《北魏州軍府制度考論》中將這一制度解釋為實質上,就是將軍府制度應用於地方刺史制度的產物,無疑是為了適應魏晉以來戰亂頻繁、地方行政機構軍事化之需要。

但是府佐對於出鎮宗室的牽制實際上有兩種極端,當宗室年幼不習政事,或者貪圖安逸之時,府佐就掌握全部軍政大權,例如元愉任徐州刺史時以彭城王中軍府長史盧陽烏兼長史,州事鉅細,委之陽烏。而當宗室心懷二心之時,府佐也成為了宗室首先的打擊物件。

北魏末年的政局演變,隨元魏宗室的分化而變化,二者應相輔相成!

潘王叛亂

高肇將親信安排在元愉軍府之中,是為了打探元愉動靜,高肇縱使是外戚這種舉動也有不當之處,宣武帝不可能不掌握,但是他默許了這種行為說明,將元愉安排為冀州刺史是有意為之,冀州雖為河北重鎮,但還是無法和中央抗衡,由於北魏對方鎮的嚴密監管制度元愉起兵最終還是失敗了。

而司馬李遵曾經為太子步兵校尉,也應與太子時期的宣武帝有舊,府佐的主要官員全都在宣武帝及高肇的掌握下,這應該是宣武帝故意設計。

元愉叛亂所帶來的政治影響甚大,他給了宣武帝以藉口除去彭城王元勰,幽禁廣平王元懷,史書大多將其歸於高肇,但是高肇作為外戚之所以能屢屢中傷北魏宗室,就是因為宣武帝作他的後盾,宣武帝為了維護自身皇權的至高無上而利用外戚打壓諸王,元愉起兵叛亂實際上是北魏上層的政治鬥爭發展到極致的產物。

北魏末年的政局演變,隨元魏宗室的分化而變化,二者應相輔相成!

元愉之子

結尾:南北朝時期對待宗室以及政權穩定問題的,不同選擇導致不同結果

自孝文帝一朝至北魏滅亡不過五十餘年,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內北魏承受了孝文帝改革所帶來的雙重影響,一方面透過宗室辨族等措施,使得拓跋氏的組群結構由家族向宗族轉變,鞏固了皇權統治,另一方面也造成北魏宗室,有服宗親與出服疏屬之間的分裂,家族秩序的形成使得宗室在家國觀念上有了轉變,他們的政治行為也因此而受到影響。

宣武帝時期對待諸王的政策與孝文帝時期大相徑庭,這是因為宗室對於皇權來說是雙刃劍,當皇權需要宗室力量的支援才能穩固的時候,二者相輔相成。

而宣武帝初期六輔權力過大對皇權構成了威脅,因此宣武帝以高肇打擊諸王,其後果就是宗室起兵反叛愈來愈頻發,嚴重削弱了宗室的力量,北魏上層本身牢固的共同體也逐漸瓦解,對北魏後期政局帶來嚴重影響。

北魏末年的政局演變,隨元魏宗室的分化而變化,二者應相輔相成!

宣武帝即位初期

北魏地區的行政組成以及州軍府制度的設計使得宗王起兵困難之極,這種行政體系也使北魏後期儘管避免不了宗室反叛,但是有效遏制了這些反叛對於政局動盪的影響,使皇權處於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

這一制度與南朝的地方軍政管理制度不乏異同點,北魏雖有宗室起兵情況但都很快被鎮壓,而南朝宗室起兵最後卻往往造成社會動盪以至於王朝覆滅,其幼王出鎮、典籤制度都與北魏不同,制度上的差異最終造就了不同的結局,在如何對待宗室的問題上,以及如何穩定王權統治上,南北不同的選擇最終造就了不同的結果。

參考內容來源:《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