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為什麼地球生物還要演化出死亡?

地球生物的生存法則就是:

向死而生。只有舊個體的死亡,才能換來整個種群的延續。

然而我們知道,雖然延續種群很重要,但生命都是自私的,沒人願意犧牲自己,換來他人的存活,既然如此,那地球生物為什麼還是會進化出死亡呢?

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為什麼地球生物還要演化出死亡?

生物為什麼會死亡?

生物之所以會死亡,其實是因為地球不讓它們生活太久。

我們知道,地球已經出現了大約46億年,但在46億年的歷史中,地球經歷過許多次環境變化。比如:在地球誕生之初時,地球上的氧氣含量非常低,所以大多數生物都是厭氧生物。但由於藍細菌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將空氣中的碳轉化為氧,使得地球上出現了大氧化事件,以及大氣層中的氧含量直線上升(多說一句,雖然那時候叫做大氧化事件,但當時的氧氣含量並不高),許多無法適應氧氣的生物直接在這次事件中滅絕,還有一部分則躲在無氧的地方繼續演化生息。

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為什麼地球生物還要演化出死亡?

如果地球上曾經出現過一種永生生命,如果它的呼吸方式是無氧環境,那麼當地球經歷一次大氧化事件時,它就會在這次事件中滅絕。

大氧化事件之後,之所以有生物很快地適應了有氧環境,其實就是因為該種群中的新生代個體基因發生了突變。

我們知道基因突變是沒有方向的,也沒有優劣之分,只要能適應環境,就能夠存活下去。在大氧化事件之前,攜帶著無氧呼吸基因的個體能夠被環境保留下來,反之攜帶有氧呼吸的個體則會被環境淘汰。

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為什麼地球生物還要演化出死亡?

但在大氧化事件之後,攜帶者有氧呼吸基因的個體更容易適應環境,因此被保留了下來。

也就是說,

地球環境在不斷的變化,而每一次的變化都會導致一些不適應環境的個體死亡。

如果地球上存在著一種永生生物,那麼該永生生物在遇到環境變化時,也會死亡。所以死亡是所有生物都無法躲避的終局。

向死而生

其實,

只有演化出死亡,生物才能在地球上生存。

我們知道,地球環境其實算是比較穩定的,比如:現如今的氧氣含量,海洋麵積等和過去幾十萬年區別不大。這意味著同一個個體其實能夠適應幾十萬年的地球環境,既然如此,地球上為什麼沒有能夠存活幾十萬年的生物呢?

其實是因為地球上的能量不太夠用。

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為什麼地球生物還要演化出死亡?

我們知道,地球上的空間是有限的,而且地球上的絕大多數能量都是來自於太陽,而太陽能夠到達地球上的能量是有限的。再加上地球上的生物只能將一部分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比如:大多數植物只能將3-10%左右的太陽能裝轉化為生物能,這使得地球上的能量是有上限的。

由於能量是有限的,所以生物的數量並不能無限增多,如果老一輩的個體不死亡的話,那麼新一輩的個體將無法獲得充足的營養而死亡,所以有些物種會主動淘汰衰老的個體,來換來新個體的存活。

比如:寬足袋鼩是一種體型較小的生物,其中雄性在交配季節過後就會死亡,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把能量留給後代。

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為什麼地球生物還要演化出死亡?

可能有人會說,只要生物不再繁衍後代,地球上的能量就可以滿足永生生物的生長。但其實,這會加劇生物的滅亡。

原因是因為,如果生物不再繁衍後代,這意味著它們的基因不會再發生變化,而外界環境一旦發生變化,它們就會因無法適應環境而滅亡。因此在地球上,

生物不僅會演化出死亡,有時還會主動選擇死亡。

比如:動物都不贍養老人,個體一旦會衰老,身體機能就會下降,就會因無法捕食,或者無法逃過被捕食而死亡。

還有,生物個體一旦衰老,就更容易被微生物入侵,以至於更容易患病死亡。

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為什麼地球生物還要演化出死亡?

總結

其實死亡並不是一件悲傷的事情,因為一個健康的種族,只有定期淘汰一批衰老的個體,以及無法適應環境的個體,才能保證其他個體更好的生長。但人類是有自主意識,以及演化出複雜情感的動物,我們很難接受身邊的親人永久離開,因此我們會懼怕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