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前,因郭沫若的一篇文章,陝西14座千年古鎮全部被改了名

中國是一個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而在歷史的變遷中,城市就是最好的見證者。人壽不過百年,城市的面貌與文化特色往往是數以千年的積累所造就的。其中也包括了城市的名字,很多城市的名字已經沿用了數以千年,但是在近代為了適應新的時代,全都被改了名。56年前,陝西有14座千年古鎮,便因郭沫若的一篇文章被改了名稱。

56年前,因郭沫若的一篇文章,陝西14座千年古鎮全部被改了名

我們知道,在20世紀20年代至80年代,我國曾進行了一場漢字改革。漢字的改革的主要出發點,就是從漢字過於複雜,導致認讀的時間長,不益於學習等特點,進行改革。

而廢除漢字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將漢字拉丁化和簡化,除了給每個漢字加入拼音以外,同時把漢字中的生僻字以及通假字等等,不易於學習和認讀的漢字幾乎都簡化掉了。除此之外許多含有生僻字或者不易認讀字型的城市名也面臨著改變。

56年前,因郭沫若的一篇文章,陝西14座千年古鎮全部被改了名

1964年,郭沫若寫了一篇名叫《日本的漢字改革和文字機械化》的文章,郭沫若在其中提到,日本在漢字改革方面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就,而我國作為漢字起源國,絕對不能落後,而從城市改名開始,讓更多人認識到漢字簡化的重要性,勢在必行。

郭沫若這篇文章發表後,陝西省作為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率先表態對省內的14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鎮,進行更名。

56年前,因郭沫若的一篇文章,陝西14座千年古鎮全部被改了名

1964年9月9日,陝西發表了《為減輕群眾和兒童學習使用文字時的負擔,我省14個生僻地名改為常用字》一文,並正式對以下14個城縣更名。

其中鄠縣改名為戶縣,盩厔更名為周至縣,邠縣更名為彬縣,醴泉更名為禮泉縣,栒邑更名為旬邑縣,汧陽更名為千陽縣,郿縣更名為眉縣,郃陽更名為合陽縣,雒南更名為洛南縣,商雒更名為商洛縣、洵陽更名為旬陽縣,沔縣更名為勉縣,鄜縣更名為富縣,葭縣更名為佳縣。

56年前,因郭沫若的一篇文章,陝西14座千年古鎮全部被改了名

從好的方面來看,這些城市的更名,確實減輕了群眾和兒童學習使用文字時的負擔。與此同時也推動了漢字簡化工作,讓簡化手的漢字為更多的人所接受。

要知道,當時新中國剛剛從戰爭年代走過來,文盲的數量要遠遠高於現在,不可同日而語。他們對漢字的認識僅限於自己的名字,和日常生活中能見到的。如果簡化漢字便能減少他們學習的負擔,如此大大有利於國民素質的提升。因郭沫若的一篇文章,陝西省率先表態改了14個城縣的名字,由此來郭沫若是有功的。

56年前,因郭沫若的一篇文章,陝西14座千年古鎮全部被改了名

但凡事都是具有兩面性的,這些名字具有千年歷史傳承,輕易的做出更改,會讓後人忘記歷史,不利於建立歸屬感。另外很多人都表示,被城市改變之後,反而變得更“土”一些了。古文字的韻味瞬間消失了。其實不止陝西,全國有很多城市改名後都沒那麼好聽了。比如說“廣陵”和“揚州”,“長安”和“西安”,“姑蘇”和“蘇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