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於多爾袞來說有殺母之仇,為何他死後多爾袞卻沒報復!

皇太極於多爾袞來說有殺母之仇,為何他死後多爾袞卻沒報復!

公元1626年後金大汗努爾哈赤病死,死前並沒有指定繼承人,最終是第八子皇太極繼承了大汗之位。在新老交替之際,當時的後金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殉葬事件,努爾哈赤的第四任大妃阿巴亥被皇太極帶領諸王逼死殉葬,主流說法是之所以這般因為這乃是努爾哈赤的遺命,當時阿巴亥年僅37歲,她先後為努爾哈赤生下第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第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第十五子豫親王多鐸,其中多爾袞最為人所知曉,是後來清朝的攝政王,率領清朝入關、遷都、消滅各大割據勢力等等,奠定了清朝大一統的格局。關於阿巴亥之死,成書於清太宗皇太極在位的崇德元年(1636年)的《太祖武皇帝實錄》中有詳細記載:“後饒丰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之殉。”諸王以帝遺言告後,後支吾不從。諸王曰:“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以這個來看,皇太極等人逼死阿巴亥是奉了努爾哈赤的遺命,這倒也說得過去。至於動機,應該是當時阿巴亥正是如狼似虎的年紀,努爾哈赤害怕自己死後,發生一些不檢點的事情,導致自己英名受損。

皇太極於多爾袞來說有殺母之仇,為何他死後多爾袞卻沒報復!

畢竟阿巴亥之前是有“前科”的,當年努爾哈赤自嫡長子褚英被處死以後,曾屬意嫡次子代善為他的繼承人,還說過自己百年之後,要將幼子和大妃交給代善撫養,至於大妃的撫養方法,按照遊牧民族的習俗,應是將其納入後宮之中,沒想到代善和阿巴亥有些急不可耐,努爾哈赤還沒死,兩個人就眉來眼去,惹得努爾哈赤大怒,這也是後來代善被排除在繼承人之外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努爾哈赤才如此這般。以這個來看,努爾哈赤多少是有些妒忌和狹隘心理了,配不上他一代梟雄的身份。當然這個說法出自清太宗皇太極在位時期修的《太祖武皇帝實錄》,而且論其動機感覺也不是那麼充分,所以又有另外一個說法。這個說法就是努爾哈赤在晚年,應該是英雄遲暮之因,所以獨寵幼子多鐸和多爾袞,因此在努爾哈赤死後,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竟然領有八旗中的三旗,皇太極等人覺得他們三個同母兄弟威脅太大,再加上還有一個才37歲的母親阿巴亥居上,這樣一來很容易聯合在一起,那到時候就不可收拾了,趁著多爾袞和多鐸還沒有成人能力,只有一個成年的阿濟格足以對付,所以皇太極等人以遺命逼死了阿巴亥。

皇太極於多爾袞來說有殺母之仇,為何他死後多爾袞卻沒報復!

個人傾向於後一種看法,而且皇太極之所以如此起積極帶頭作用,個人認為應該還有另一個想法,畢竟之前阿巴亥和代善就有曖昧關係,雖然他能繼承汗位,代善與兩個兒子率先擁戴他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萬一阿巴亥和代善聯合起來呢?

代善擁有正紅和鑲紅二旗,阿巴亥三個兒子擁有三旗,雖然雙方聯合起來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但萬一聯合起來,絕對可以顛覆皇太極的統治,所以皇太極自然是要下殺手。

而且皇太極在崇德元年正式稱帝以後,追諡自己生母孟古為“孝慈昭憲純德真順承天育聖武皇后”,並將神牌供放於太廟內,孟古是努爾哈赤的第三位大妃,阿巴亥則是第四位大妃,按理說阿巴亥和皇太極生母地位一般,但皇太極並沒有追諡她為皇后,也沒有設神牌,顯然是有意貶低阿巴亥,如果真只是因為努爾哈赤遺命逼死阿巴亥,皇太極應該不至於如此,如果皇太極是因為阿巴亥威脅太大,才以遺命逼死她,那麼如此貶低倒也說得過去。還有雖然逼死阿巴亥,大貝勒代善也有一份,但他當時年齡已大,連大汗之位都可以不爭,而擁戴皇太極,又怎麼會害怕阿巴亥的三個兒子領有的三旗聯合在一起呢,最害怕的應該是皇太極,而代善擁戴了他,自然要站在他這方,跟著他的腳步走,更何況當年他就因為與阿巴亥的曖昧關係惹得父親努爾哈赤大怒,現在皇太極以遺命為由要除掉阿巴亥,他當然不敢反對,反對的話,很容易使人誤會他真的與阿巴亥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所以只能與皇太極一致的逼死阿巴亥。

皇太極於多爾袞來說有殺母之仇,為何他死後多爾袞卻沒報復!

不論怎麼說,不論什麼原因,皇太極率領諸王逼死阿巴亥這是事實,那麼後面多爾袞三兄弟為什麼沒有報復呢?之所以沒報復,其實一個是時機不允許,沒法報復,而且牽扯麵太廣。一個是其實多爾袞在順治時期的所作所為,也算是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報復。一、先來說說為什麼時機不允許呢?多爾袞這個人還是有大局觀的,像當年皇太極猝死,沒有指定繼承人的時候,多爾袞三兄弟有著兩白旗支援,與皇太極長子豪格爭奪皇位,當時幾近撕破臉皮,可以說是清朝在關外時期最接近分裂的一次內鬥。最終多爾袞為了避免內亂分裂,是退了一步,由皇太極第九子,年幼的福臨繼承皇位,而他成為攝政王,慢慢掌握了大權。入關以後,天下尚未一統,多爾袞更沒必要因為復仇而毀壞當時的大好局面,畢竟如果一復仇,哪怕他已經掌握了大權,但忠於皇太極一脈的是大有人在,到時候肯定是一番天翻地覆的內亂,是得不償失。

皇太極於多爾袞來說有殺母之仇,為何他死後多爾袞卻沒報復!

其實最好的時機就是一統天下以後,多爾袞挾此滔天之功,取順治帝福臨代之,自己成為皇帝,然後再復仇。不過可惜的是順治七年冬,體弱多病的多爾袞死於塞北狩獵途中,當時雖然在多爾袞實際統治下清朝打得南明就剩下一個永曆政權在西南一帶苟延殘喘,但天下並沒有一統,多爾袞至死也沒有展現出更進一步登臨皇位的表現,更不用說替母復仇了。二、牽扯麵太廣,多爾袞即使掌握大權也不敢輕舉妄動努爾哈赤死之後,逼死阿巴亥的不只是皇太極一人,主要是當時後金四大貝勒,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還有已經繼承汗位的四貝勒皇太極。以這個來看,打擊面太廣了,首先代善雖然沒有繼承汗位,但這位努爾哈赤時代的大貝勒,在清太宗皇太極和清世祖福臨時期,依舊是炙手可熱紅得發紫,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他一脈就出了三位,比之帝系的皇太極一脈,也就是略遜一籌。二貝勒阿敏,後來被皇太極收拾,是被幽禁至死,其子孫中也沒有卓越者。

皇太極於多爾袞來說有殺母之仇,為何他死後多爾袞卻沒報復!

但是他的勢力被弟弟鄭親王濟爾哈朗接手,濟爾哈朗在皇太極死後的帝位爭奪戰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偏向於皇太極一脈,最終促成順治帝福臨的繼位,更是和多爾袞一般被封為攝政王,只不過他因為只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侄子的出身緣故,雖做事沉穩,但為了自保,卻有些畏手畏腳甚至柔軟聽話的感覺,因此後來多爾袞佔據了上風,乃至掌握了朝廷大權。

濟爾哈朗雖然之後被多爾袞打壓過,但並沒有敢下死手,其實力也是不容小覷。莽古爾泰倒是不值一提,他死於天聰六年(1633年),死前就被皇太極打壓甚重,死後更是遭人揭發,皇太極以大逆之罪追奪了莽古爾泰的爵位,莽古爾泰的諸子更是被廢黜宗室資格。這樣來看,多爾袞如果要復仇,首先忠於皇太極一脈的兩黃旗就夠他喝一壺的了,再加上代善和濟爾哈朗這兩個實力強大的親王,打擊面太廣了,就是合他們三兄弟之力,也不可能壓得住,甚至有可能反被鎮壓,所以他們三兄弟根本不敢翻這個舊賬,翻了的話,忠於皇帝的兩黃旗、代善、濟爾哈朗這三方勢力肯定緊密聯絡在一起,共同進退,他們很有可能對付不了,不翻的話,不以復仇名義打壓不服的勢力,他們也聯合不起來,反而更好收拾。

皇太極於多爾袞來說有殺母之仇,為何他死後多爾袞卻沒報復!

三、多爾袞也算是進行了一定程度復仇

雖然隨著順治七年冬多爾袞的死去,使得一切可能戛然而止,諸如一統天下以後,多爾袞有可能挾滔天之功登臨帝位,亦有可能在聲望和權力達到巔峰的時候為母親復仇。但是無論有沒有這種可能,多爾袞在活著的時候,其實也算是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復仇。在順治五年(1648年)多爾袞打壓皇太極長子豪格,將其幽禁獄中,同年四月豪格死於獄中,到了次年正月,多爾袞與哥哥阿濟格各納豪格福晉一人。多爾袞雖然沒有當上皇帝,但在清朝入關以後隨著功勞巨大,先後被封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大家注意皇父攝政王這個稱呼,這個封號很耐人尋味,看字面意思,這就是皇帝父親的意思,而當時皇帝是皇太極第九子順治帝福臨。

皇太極於多爾袞來說有殺母之仇,為何他死後多爾袞卻沒報復!

而且皇父攝政王這個稱呼,又牽扯到“太后下嫁”這個清初奇案上面,對應皇父攝政王這個稱呼的,就是孝莊太后,意思是很有可能孝莊太后當時為了保住兒子福臨的皇位,不惜是下嫁給小叔子多爾袞。當時還有詩云:“上壽稱為合巹樽,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作者張煌言與多爾袞和孝莊太后是同時代之人,能有此一說,肯定並非空穴來風,畢竟無風不起浪。而且即使多爾袞當時沒有篡位,即使有反對勢力,但因為入關等大功,多爾袞可謂是權勢滔天,不然怎麼是說除掉皇太極長子豪格就除掉了呢,所以他還是有實力篡位的,有很大的成功機率,關鍵在於想不想。多爾袞之所以當時沒有篡位,應該一是當時天下尚未一統,而且朝廷中還有忠於順治帝的勢力,所以打算天下平定了再說;二是他體弱多病,子嗣不興,連兒子都沒有,只有一個女兒,也就是後來過繼了一個兒子,但畢竟沒有親兒子,所以也沒有什麼動力;三是孝莊太后為了保住兒子皇位,對他採取了很多妥協退讓方式,其中未必沒有下嫁這種拉攏方式。不過關於“太后下嫁”奇案,清朝正史中全無此記載,以這種方式否認。

皇太極於多爾袞來說有殺母之仇,為何他死後多爾袞卻沒報復!

不過按照常理來說,這可謂是醜事,為了保住兒子皇位,太后不惜下嫁,可謂是奇恥大辱,所以是個正常人,都不會將其記載於正史之中,當然這只是一種推測,只能說這種可能還是不小的,不能百分之百的確定,畢竟這個推測沒有強有力的史料支援,只是邏輯上的推測。最後不論怎麼說,多爾袞在順治帝時代,除掉了皇太極長子豪格,欺辱的孝莊太后和順治帝喘不過氣來,架空了順治帝七年之久,更是成為“皇父攝政王”,這些也算是對於皇太極的報復,等於是皇太極於多爾袞有殺母之仇,而多爾袞以殺子之仇回敬。不過冤冤相報何時了呢,多爾袞在順治七年冬死去,順治親政之初先追封他為帝,等到徹底掌握大權以後則是瘋狂報復,是追奪其一切封典,毀墓掘屍,不過還好的是之後再無人捲入其中而死去,等到一百多年以後,清高宗乾隆帝正式為多爾袞翻案,下令為他修復了墳塋,恢復了睿親王封號,而且睿親王還是八大鐵帽子王之一,更是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至此這場清初的權力鬥爭、家庭倫理之戰、血緣至親自相殘殺的大戲,從努爾哈赤死去的天命十一年(1626年)到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歷時152年,終是塵埃落定,讓人不由得感嘆,血淋淋的權力之爭到最後到底得到了什麼呢,讓人變得面目全非心狠手辣,但千百年以後再回首,卻是一切空,那些勾心鬥角的權謀之爭,更多像是一場鬧劇,看罷使人索然無味。

皇太極於多爾袞來說有殺母之仇,為何他死後多爾袞卻沒報復!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