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手握八十萬重兵,崇禎數次求救他卻不出兵,亡國後卻又痛哭吐血!

誰能想到,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竟來自於一任將軍之手?危及滅國,崇禎帝守不住國家,急命左良玉引兵救駕,左良玉卻遲遲不肯,而令人倍感驚奇的是,崇禎帝與國同亡之時,左良玉卻是哭的最慘烈的一個,直至吐血三分而死。他究竟是忠臣還是佞臣,答案自在後世心中。

他手握八十萬重兵,崇禎數次求救他卻不出兵,亡國後卻又痛哭吐血!

左良玉並非有如李廣般揚名立萬的存在,也未有讓人瞠目結舌的軍事才華。他的一生在勝敗常有,時勝時敗,他不是天賦極佳的軍事將領,更多的是憑藉對軍事的熱愛和經驗,進退常有,連貶幾級也有,而位極人臣也是崇禎帝對他的感激,手握八十萬重兵,揹負大明江山。當時崇禎快馬加鞭求救,左良玉遲遲不肯出兵,許諾封侯加爵,侯爵世襲,甚至將印信交給左良玉的兒子,幾乎將所有軍隊都送給左良玉,左良玉才計劃出兵,但明朝氣數已盡,李自成攻入北京,朱氏王朝在歷史上落幕。

他手握八十萬重兵,崇禎數次求救他卻不出兵,亡國後卻又痛哭吐血!

更有史實記載,左良玉驕橫自傲,貪戀酒色錢財,心有反意,擁兵自重,此皆左良玉被後人所詬病的原因。但史學家對其評價還是譭譽參半,他對明王朝的貢獻有目共睹,是明王朝續上了壽命,但從他性格上的缺陷和造反上看,可能功不抵過。

左良玉出身卑賤,幼時便無父無母,寄人籬下只願求得一口口糧。十二三歲之時被叔父驅逐,無處可去就選擇了從軍。本意只為了混口飯吃的他,竟意外地在多場戰事中嶄露頭角,品級越來越高,官職越來越大,手下地兵將越來越多,但童年四處求生的生活,還是給他留下了無法遺忘的陰影。

他手握八十萬重兵,崇禎數次求救他卻不出兵,亡國後卻又痛哭吐血!

他極度缺乏安全感,所以他需要一支強大的軍隊和充足的糧草才能發揮他的才能,也就是這個原因,他不是常勝將軍。崇禎帝長久以來給左良玉的軍隊配備的軍需十分豪華,所以在臨近滅國時,他仍把握一支強大的軍隊。從他的性格上看,救援的風險性太大,搞不好賠了夫人又折兵,還不如擁兵自重來的更保險,其實他的選擇不難理解。

他手握八十萬重兵,崇禎數次求救他卻不出兵,亡國後卻又痛哭吐血!

他是個粗人,沒讀過書,但他卻是一個非常有義氣的人。左良玉有一個一生尊敬的恩人,他是侯恂,“明末四公子”中的侯方域之父。侯恂在軍隊中發現了幼時的左良玉具有卓越的統領才華,認為他是一個天生的軍事將領,不畏後果將左良玉推薦給皇帝,在與皇太極的戰事中左良玉第一次以將領的身份統軍率將,結果大獲全勝,左良玉得勝回朝,一夜拜相,封授“總兵官”,相當於大將軍。在左良玉之後的人生中,侯恂也給予了重大的幫助,相對的,左良玉也為做了自己的回報。

他手握八十萬重兵,崇禎數次求救他卻不出兵,亡國後卻又痛哭吐血!

左良玉在軍事上的故事非常有趣。他是張獻忠一身的夢魘,但一物降一物,李自成也成了他一生中不可戰勝的人,面對張獻忠士氣雄渾,百戰百勝,面對李自成卻屢戰屢敗,一見到李自成恨不得棄城而逃。更有趣的是崇禎帝對他的逃跑十分寬容,一概不論,甚至還不斷給他加官進爵。

他手握八十萬重兵,崇禎數次求救他卻不出兵,亡國後卻又痛哭吐血!

在戰亂年代,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烈情懷固然值得敬佩,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左良玉擁兵自重固然是錯誤的,但他也是在明朝滅國後才起兵造反。也許,那句“我負臨侯”,負的不只是未能及時支援,還有未能復國之願吧。臨終一語便吐血而亡,他負的是什麼,我們已無從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