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唐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國都,是中國的歷朝歷代權力政治經濟中心,大家都知道,一個朝代的更迭或者是一個國家的建立,最首要的大事便是國都的選定。在1927年民國政府建立時,將國都選擇在了南京,並將南京稱之為“首都”。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這也是我國第一次放棄“國都”的稱呼,改用為“首都”,並且將“首都”這一稱呼沿用至今。在中國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對於國都的選定都是絲毫不容馬虎和敷衍的,因為國都的選定彰顯著新朝代或國家的建立,展現了上位者對未來的期許,也預示著未來的發展。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不論是朝代還是國家,在建立之初對於代表國家政治權利中心——“首都”的選址尤為重要,因為“首都”不僅是政治中心,它更是經濟中心也是人口中心,是一個國家主權的代表和象徵。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對它的選址會有諸多方面的思考,這和大家買房子會考慮地段、周邊的生活設施等因素有著同樣的道理。對於世界各國來說,首都的選址都很重要,有的國家不止有一個首都,有的國家甚至是遷過都。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都說“良臣擇主而侍,良禽擇木而棲”,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選擇哪裡作為首都就等同於是“良禽擇木而棲”,我們需要選擇一個理想的地方來作為的首都,作為我國今後發展的依託地。那麼在1949年討論之時,一共有11個城市作為候選城市,為何最終選擇在了北京呢?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作為首都選址,需要考慮的問題有很多,比如:城市的人口數量、交通情況、地理位置、歷史承載、經濟實力、各項資源和社會地位等。

所以在新中國建立之初,就將哈爾濱、西安、延安、上海、成都、北平(現為北京)、開封、洛陽、重慶、廣州、南京這11個城市作為候選,而這些城市都需要從各個問題中的優勢、劣勢進行對比分析後,最終才能確定將哪一座城市選為首都。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首先考慮的問題就是地理位置,作為一個國家的首都,地理位置的選擇就不能太過偏遠,需要選擇適當的位置才能便於國家的統一和統籌工作的展開。其次就是經濟實力問題,作為首都,經濟實力當然要處於全國的領先水平,這樣才能在全國範圍內做好表率作用。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再者就是歷史承載和城市的建設,在歷史承載方面,“首都”代表著新中國的成立,也有著傳承歷史的責任,它需要有積極的歷史發展和象徵意義。在城市建設方面,城市裡的建築要保留一定的歷史性,也需要完整性。當然,需要考慮的問題遠不止這些。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那麼在11個候選城市中,不僅有中國經濟象徵的上海,也有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和六朝古都的南京,為什麼在最後卻選定了北京呢?

在這11個候選城市裡,每一個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和魅力,其中有3個城市是候選熱門榜單前三,首當其衝的便是重慶,當時的重慶還不是直轄市,是屬於四川省管轄範圍內的,從地理位置上來說,重慶佔據了天塹,是易守難攻的。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四川也是一個人口大省,物產豐富,有著“天府之國”的美譽,可以說是各個方面的條件都是極佳的。而四川是也盆地,雖易守但也易困,如果再次遇到戰爭,盆地的地形特徵還是弊大於利的。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也是榜單的前三位,它的歷史發展和傳承都佔據著絕大的優勢,在民國時期作為首都的它,地理位置優越,靠近東南沿海,交通便利,人傑地靈。但是在歷史程序上來看,將南京作為國都的朝代政權,存在的時間都不是很長,而新中國的建立是朝著“長治久安”去的,如果選擇南京,未免有些不太吉利。再者,從當時的國際形勢來看,靠近東南沿海雖然交通便利,但在當時也是很大的一個缺陷。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同樣作為榜單的前三的上海,它經濟繁榮昌盛,甚至是有“小香港”之稱,雖然上海的經濟確實比北京好很許多,但因為上海的地理位置是靠海,如果選擇上海作為首都,極有可能遭到海上的侵襲,這和美國選擇華盛頓做首都而沒有選擇紐約是一樣的道理。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而其他幾個候選城市裡,哈爾濱的天氣太冷,在和平時期會因為天氣環境因素而留不住人,從而阻礙了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這是作為首都決不允許出現的情況。成都則是和重慶有著相同的原因。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像黃河沿岸的開封和洛陽等古都,也因歷史緣由問題,經濟比較落後,而這種局面不是在短時間裡就可以改善的,再加之當時交通不便和黃河水患問題,也失去了作為首都的優勢。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西安的地理位置太過偏西,且處於中國腹地,再也不像是在秦漢隋唐時的中心位置了。而延安則是地方太小,且經濟落後,在各方面都達不到作為首都需要的標準。廣州雖然也是處於沿海地區的經濟發達圈內,但也因地理位置太南,不利於國家統籌安排而被淘汰。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而北京在各方面都處於優勢狀態,在地理位置上,它沿海,距離海洋只有不到200公里的距離,屬於經濟發達圈內,且有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的護衛,對外溝通便利,對內防守也沒有問題;它比西安、南京等城市更加靠北,有助於和當時社會主義老大哥蘇聯建立更加緊密的關係。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並且這個位置也扼守連線東北與關內的咽喉要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這可謂是當今中國的“命脈”。在歷史傳承上,北京作為明清兩朝500年的帝都,歷史文化的沉澱優於其他城市,對人民群眾來說更有說服力和心理接受度。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不論我們的首都當時選擇在了何處,它必是我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它也必將承擔我們的國之重擔,它也會承載著全國人民的理想與希望。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從1949年建國到現今的2020年,71年過去了,現如今的北京,從中國的發展和壯大來看,它不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城市建設或者是其他各個方面的發展上,都已然成為了全國的榜樣和標杆。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無論是建國初的北平還是現在的北京,它的發展都沒有辜負我們的期望,它也必定會在未來更加努力的發展,帶領著中國人民砥礪前行,帶領中國在世界的舞臺不斷地發光出彩、熠熠生輝!

參考資料: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