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溥儀的惡作劇:把太醫急哭,令太監怨恨,讓親人哭笑不得

一個人的童年時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童年時期有陰影,就會變成“熊孩子”,可能長大後也會成為一個有畸形的性格的人,而末代皇帝溥儀就是一個例子,他曾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自己童年時期的紫禁城生活,但那段時間是灰暗的,雖然期間有人為他帶來了光明,可直到九歲,那一點點光徹底熄滅。

熊孩子溥儀的惡作劇:把太醫急哭,令太監怨恨,讓親人哭笑不得

溥儀是清朝最後一位、登基時年齡最小、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記得有這樣一句詩“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想必溥儀也有生在帝王家不如生在尋常百姓家的感嘆吧!作為皇帝,溥儀是不幸的,因為他這個皇帝當得有名無實。在溥儀短暫的皇帝生涯中,他始終扮演著傀儡的角色,經歷了“登基-退位-復辟”的曲折複雜過程。

溥儀只是作為清朝末帝的歷史符號存在歷史典冊,他對清朝歷史,因為年幼沒有獨立政治責任。對他與清朝歷史有關的功過是非,我們不好妄加評論,也沒有必要評論。而溥儀在當大清的皇帝時候,他的所作所為常常讓身邊的人反感。

熊孩子溥儀的惡作劇:把太醫急哭,令太監怨恨,讓親人哭笑不得

光緒帝去世後,慈禧太后命溥儀繼承皇統,過繼於同治帝載淳,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這一過繼,溥儀在宮內宮外,共有“三父七母”。雖然母親眾多,溥儀卻在沒有母愛的環境中長大。他在皇宮的生活,實際上是乳母王焦氏照料。因此,作為大清皇帝,溥儀養成了極端任性、冷酷無情的性格。他不僅常常無緣無故責打太監,而且常常搞一些虐待別人取樂的惡作劇。

有天,溥儀生病了,宮裡兩個太醫應召為皇帝診脈。溥儀把兩手分放在兩個枕頭上,兩名太醫長跪左右,各診一脈,然後交換位置,最後兩人共同說明症狀並開出方子。診斷結束後,溥儀心生古怪,命太監把太醫帶進迷宮一般的養心殿西暖閣,並在外面反鎖了門。結果,兩名太醫在拐彎抹角的小房間中到處亂走,就是找不到出口。兩人也是一大把年紀的人了,最後連太醫身份也不顧了,急得大哭,溥儀才讓人把他們帶出去。

熊孩子溥儀的惡作劇:把太醫急哭,令太監怨恨,讓親人哭笑不得

一次,溥儀想戲耍一個太監,就指著地下一堆髒物命他吃下去。溥儀本來想看看太監的狼狽模樣,卻沒想到那個可憐的太監一把撿起來往嘴裡送,這反倒讓溥儀感到噁心,趕緊走了。溥儀這一惡作劇,也讓太監心生怨恨。

還有一次,溥儀派人一些東西包得嚴嚴實實送到醇王府,鄭重其事地宣佈賜給自己的弟弟溥傑。溥傑磕頭接受,然後高興地開啟禮物,結果開啟一層又一層,才發覺是個軟糊糊的東西,等到開啟最後一層,忽然臭氣撲鼻,只聽見溥傑“哎呀”一聲便把“賜物”摔在地上,原來是令人噁心的排洩物。溥傑哭笑不得,但又不能拿自己的哥哥怎麼樣,畢竟那是皇帝啊!

熊孩子溥儀的惡作劇:把太醫急哭,令太監怨恨,讓親人哭笑不得

溥儀少年時的惡作劇令人無可奈何,他就像個“熊孩子”,讓人見到就想摁在地上揍一頓才解氣。可是溥儀成年後,秉性依舊沒改多少。雖然不隨意搞惡作劇了,但他實在憋不住的時候,就給居於外地的妹妹們寫封信,或是模仿別人的語氣,或是乾脆在信封中裝些點心末子之類的。

熊孩子溥儀的惡作劇:把太醫急哭,令太監怨恨,讓親人哭笑不得

而惟一能阻止溥儀惡作劇的就只有他的乳母王連壽了,她雖然不識字,不會講什麼仁恕之道,然而她那樸素的語言和普通的道理卻常常使溥儀感到她的話是不好違拗的。溥儀後來在他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裡面寫到“在九歲之前,乳母是使我唯一保留了人性的人。現在看來,乳母走後,在我身邊就再沒有一個通人性的人。”而王連壽被趕出宮後,溥儀變得更加任意妄為了。